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YouTube 的秘密 AI“实验”:社交媒体是否正在接受 AI 生成的内容?

Posted on 2025-08-24

youtube_64.png

据《大西洋月刊》报道,一些 YouTube 用户注意到他们上传的视频“被巧妙地增强了,视频的外观在创作者没有做任何事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对于那些想要将自己与新的合成内容区分开来的创作者来说,YouTube 似乎有意让他们的工作更加困难。” 当我向 YouTube 的母公司谷歌询问这些视频的情况时,其发言人 Allison Toh 写道:“我们正在对部分 YouTube Shorts 短视频进行一项实验,使用图像增强技术来锐化内容。这些增强并非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 但这是一个棘手的说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没有严格的技术定义,“图像增强技术”可以是任何东西。我询问了更多关于正在使用哪些技术以及其目的的细节。Toh 告诉我,YouTube 正在“使用传统的机器学习来消除视频的模糊、去噪和提高清晰度”。 (目前尚不清楚修改后的视频是面向所有用户还是仅面向部分用户;科技公司有时会对新功能进行有限的测试。)在进行这项实验的同时,YouTube 还鼓励用户使用最近推出的一套工具来制作和发布 AI 生成的短视频。该工具允许用户为静态照片添加动画效果,并添加“例如在水下游泳、与长得像的兄弟姐妹配对等等”的效果。YouTube 并未透露其实验的动机,但有人怀疑这与在整个平台上营造更统一的审美风格有关。正如一位 YouTube 评论员所写:“他们在训练我们这些观众,让我们习惯 AI 的视觉效果,并最终将其视为常态。” 谷歌并非唯一一家急于将 AI 生成内容融入其平台的公司。Meta 鼓励用户使用该公司的“AI Studio”工具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创建并发布自己的 AI 聊天机器人。去年12月,Meta公司负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品副总裁告诉《金融时报》:“我们预计这些人工智能最终会真正存在于我们的平台上,就像人类账户一样……”对于“社交”媒体来说,这真是一个奇怪的转变。那些平台的理念本应是连接人与人,或者至少是分享体验和表演——YouTube在2013年之前的口号是“直播你自己”——但现在似乎专注于让我们消费那些非个人化的、算法化的垃圾。

twitter_icon_large.png facebook_icon_large.png

在 Slashdot 上阅读更多内容。

原文: https://news.slashdot.org/story/25/08/23/0836256/youtubes-sneaky-ai-experiment-is-social-media-embracing-ai-generated-content?utm_source=rss1.0mainlinkanon&utm_medium=feed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