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可能都想太多了。在关于泡沫形成和循环支付的无休止的新闻报道中,我们都在试图找到策略,应对那些被投入巨额资金来构建和发展人工智能的策略。我们都在用计算器——或者更确切地说,用人工智能本身——来计算出正确的数学公式,看看这一切究竟该如何运作。但实际上,我认为参与这些交易的公司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要简单得多。本质上:人工智能是未来,这是一个开始,我们应该押注于此。
也就是说,我实际上认为,就连他们自己也觉得现在这个算数的方案行不通。当然行不通!我的意思是,很多情况下,企业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而这些资金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投入。但这里缺少一个词“现在”。人们显然认为,只要他们能持续建设以满足需求,获得资金——无论多少——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事实上,他们建设的越多,需求就会增长得越多。
当然,这是循环论证。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但确实意味着它是危险的。
再次强调,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认为这些公司目前的逻辑。他们显然知道存在风险,但我认为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OpenAI 似乎也如此——以至于他们认为真正的错误在于不押注。在某些情况下,这意味着不尽快采取行动去追逐它,而在其他情况下,这意味着真正的赌注。
这就是神秘的融资“新思路”发挥作用的地方。几周前,在分析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那些颇具挑衅意味的言论时,我找到了一个模型:他们与英伟达(NVIDIA)达成的高达1000亿美元的巨额交易,实际上只是让一家极其不盈利的初创公司能够以只有像英伟达这样利润丰厚的公司才能做到的方式,获得债务来扩建数据中心。这既循环又巧妙:英伟达向OpenAI提供现金,换取股权,OpenAI用这些股权来建设数据中心,其中很大一部分,没错,就是租赁英伟达的芯片。英伟达利用这些芯片协议,以债务的形式筹集资金,然后将其交给……OpenAI用于数据中心的建设。就这样循环往复。
但事实证明,这只是融资新想法的一种潜在类型——毕竟,正如 Altman 所说,新“想法”有很多种。因此,我回到 OpenAI、NVIDIA 以及其他所有参与这些交易的公司实际上利用的更高层次的概念:对人工智能未来的信念。正如我在文章结尾所写(并强调)的那样:
此刻,我不得不假设这一切背后一定隐藏着另一个绝妙的金融秘密。因为从NVIDIA直接租赁GPU来为数据中心建设融资的方式,其循环性固然有趣,但并不那么令人兴奋。或许这种兴奋来自于这些参与者认为它能够扩展?我猜我们会听到一些关于这将如何形成良性循环的说法:AI需求为AI建设提供资金,而AI建设又反过来刺激AI需求。但如果这个循环的任何环节出现放缓——更不用说中断了……希望NVIDIA永远都能还清债务。
好吧,没过多久,另一个想法又出现了。本周,OpenAI 和 AMD 宣布了一项新协议,协议中不是 AMD 投资 OpenAI,而是相反: OpenAI 获得了收购 AMD 高达 10% 股份的权利。
就在新闻爆出之际,我和 Alex Kantrowitz 正在录制播客,所以我们尝试实时分析此事,我认为我们做得相当不错,深入探讨了我几周前帖子中提到的一些高深概念。果然, 当 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 (Lisa Su) 做客彭博社时,我们得到了以下信息:
在科技行业内部,高管们认为,这些非传统的商业关系对于满足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服务需求至关重要。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 (Lisa Su) 告诉彭博电视台,与 OpenAI 的合作是一个“良性、积极的循环”。同样,OpenAI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 表示,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利用整个人工智能供应链来满足支持 ChatGPT 和其他产品的巨大算力需求。
“良性循环”。真有意思……
当然,参与此类交易的当权者也意识到,仅仅宣布交易就能推高所有相关方的股价。 彭博社的马特·莱文(Matt Levine)曾拿这个开玩笑,但实际上,我认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接近真正的策略:
OpenAI 和 AMD 之间的这笔交易显然会创造巨大的股票市值:这笔交易的宣布无疑会提升 AMD 的市值,而 OpenAI 的市值并不会相应降低。为什么不利用这笔市值来补贴这笔交易呢?从理论上讲,OpenAI 可以购买 AMD 的股票,从而从其推动的股价上涨中获利。直接在市场上这样做会很尴尬——看起来像是内幕交易——但购买AMD 的股票却没问题。
但股价上涨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这些交易本身并不能推动股价上涨。而这正是 AMD 交易的关键所在,因为 OpenAI 获得的认股权证与股价里程碑挂钩。正如约翰·福利 (John Foley) 在《金融时报》上所指出的:
如果OpenAI达到某些目标,AMD将向其授予认股权证,使其有权获得该公司10%的股份。如果一切顺利,包括AMD股价达到每股600美元,那么Altman的公司将拥有价值960亿美元的股份,而AMD只需支付160万美元。
与 NVIDIA 不同,AMD 不会向 OpenAI 提供 1000 亿美元现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借来的),而是提供流动性股票——如果所有里程碑都达成,最高价值将接近 1000 亿美元——OpenAI 可以用这些股票套现……购买 AMD 芯片。又一个精彩的新模式!
当然,这似乎比 NVIDIA 的情况更脆弱,因为如果 AMD 的股价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上涨……苏姿丰的“良性、积极的循环”就会停止。
再说一次,这确实有风险,但这些公司显然愿意承担风险。OpenAI或许更多是出于必要,但每个人都必须关注流经该系统的资金以及股票市场创造的价值,并思考如何才能最好地利用它。
在经济繁荣时期,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策略。问题在于,繁荣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即使你相信人工智能是下一波巨大的科技浪潮——即使你相信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科技浪潮——现实依然是,市场总是会因为理性或非理性的原因而起伏不定,甚至放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市场调整终将发生。人们希望调整幅度不大,而且时间还很遥远,但当然,没有人能够确定。
希望各位玩家能为这一刻做好计划。希望他们不仅仅是勉强应对,因为如果我对上述策略的理解正确的话,它严重依赖于飞轮效应,任何经济放缓——更不用说突然中断——都将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这不仅对股市不利,因为以英伟达为首的科技股目前对整体市场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如果所有这些领域的融资机制被经济低迷摧毁,对人工智能本身也可能造成影响。
你可能会认为,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其资产负债表和技术实力雄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OpenAI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取胜而承担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他们肯定能更好地应对任何风暴。但他们的股价也无法免受此次经济衰退的影响,这也会对投资等方面产生二级效应。
无论如何,以上就是我对目前情况的解读。没错,这是泡沫,但泡沫也会自然形成,而且可能带来一些好的副作用,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更有趣、也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公司为了利用泡沫而提出的“新金融理念”。
从理论上讲,你明白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而且,鉴于OpenAI作为一家尚未盈利的初创公司所需的资金量,目前尚不清楚他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他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及其重要性的高层次理解或许没错。但他们似乎也不太可能独自度过市场低迷期。所以,这一切都是在押注,押注任何回调都将非常小,以至于可以顺利度过(或许 所有外国资金都能帮助弥补任何短期缺口)。而且,押注现在还处于周期的早期阶段,相对于周期结束后的最终价格而言,其股价仍然很便宜——甚至可能便宜得离谱。所有这些公司都可以互相激励,将通用人工智能的竞赛推得更远、更快。这就是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