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ChatGPT 正在扼杀高等教育吗?

Posted on 2025-07-05

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文本软件 ChatGPT。

如果没有人真正做功课,上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不是一个反问句。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做作业。他们把论文、作业,甚至考试都交给 ChatGPT 或 Claude 之类的人工智能工具。这些工具不仅仅是学习辅助工具,它们什么都做。

我们生活在一个作弊的乌托邦——教授们也心知肚明。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教师们要么精疲力竭,要么得不到任何支持,根本无力改变现状。即便他们想有所行动,目前也不清楚是否有任何进展。

那么我们在这里做什么?

詹姆斯·沃尔什 (James Walsh) 是《纽约》杂志 Intelligencer 的专题作家,也是我读过的有关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影响的最令人不安的文章的作者。

沃尔什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与经历过这一时刻的学生和教授们交谈,他发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作弊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矛盾、幻灭和绝望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当技术发展速度超过我们机构适应能力时会发生什么的故事。

我邀请沃尔什做客《灰色地带》 ,探讨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不仅关乎大学的未来,也关乎写作和思考的未来。一如既往,完整播客内容丰富,敬请收听并关注《灰色地带》节目,网址: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Pandora或任何您能找到播客的地方。每周一更新一集。

本次采访已进行编辑,以便简洁和清晰。

我们来聊聊如今学生们是如何作弊的。他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的?作弊流程是怎样的?

这取决于学生的类型、课程的类型以及你打算上的学校的类型。学生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另一个问题,但有很多学生会把教授的提示复制粘贴到 ChatGPT 上,然后说:“我需要一篇四到五页的论文”,然后就直接复制粘贴,根本没看过。

我遇到过一个最搞笑的例子,很多教授都在用所谓的“特洛伊木马”策略,在作文题目里塞入一些不合逻辑的内容。他们会在作文题目里提到西兰花、杜阿·利帕,或者说一些关于芬兰的事情,就是为了看看大家是不是把题目复制粘贴到ChatGPT里。如果是的话,ChatGPT或者他们用的任何LLM软件都会随机地写一些关于西兰花或杜阿·利帕的内容。

除非你极其懒惰,否则只需稍加努力就能掩盖这一点。

与我交流过的每一位教授都说:“我的很多学生都在使用人工智能,而且我知道还有很多学生在使用它,但我不知道。”因为它基本上可以为你写出 70% 的论文,如果你完成剩下的 30% 来掩盖你的所有痕迹并使其成为你自己的,它就可以为你写出一篇相当不错的论文。

市面上有各种平台,比如AI检测器,但关于它们的有效性存在很大争议。他们会扫描一篇文章,然后给出一个评分标准,比如说,有70%的可能性这篇文章是AI生成的。这实际上只是检查文章的语言,判断它是否是由法学硕士(LLM)创作的。

但它无法解释宏大的想法。它无法捕捉到那些使用人工智能并思考“这篇文章该写什么?”的学生,他们自己并没有进行实际的思考,只是简单地写作。这时,它就像按数字绘画一样。

您是否发现学生们对这一切的感受截然不同?您总体上感觉如何?

这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当广阔的视角。我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位学生聊过,她说:“去年秋天,我走进图书馆,发现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在使用ChatGPT,我意识到人工智能是一个问题。” 正是在那一刻,她开始思考课堂讨论和她正在阅读的一些文章。

她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她当时正在上一门心理学课,课上讲到了依恋理论。她说:“依恋理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能够从自身经历出发来讨论的东西。我们都有自己的依恋理论。我们可以谈谈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这本该是一次很棒的课堂讨论。然而,我坐在教室里,同学们却在引用我们课堂上甚至都没讲过的研究,这让这堂课变得非常枯燥乏味,毫无意义。” 那一刻,她意识到有些事情真的不对劲。原来真的有这样的学生。

有些学生觉得他们必须使用人工智能,因为如果不使用,他们就会处于劣势。不仅如此,无论如何,人工智能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所以他们觉得,现在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训练他们使用人工智能。

各位教授对此有何看法?他们似乎都感到近乎绝望。

是的。这些主要是写作课或计算机科学课的教授。我采访过一些教授,他们实际上非常看好人工智能。我还采访过一位没有出现在文章中的教授,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比较文学,这学期她用人工智能编写了这门课的整本教材。她说这是她上过的最好的课。

所以我认为有些人是乐观的,[但]在我采访的教授中,她是个例外。大多数教授确实感到绝望。他们不知道如何监管人工智能的使用。即使他们知道一篇文章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追索权也非常棘手。如果你要指控一个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也没有真正的好办法来证明。学生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总是可以否认、否认、再否认。而且,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或段落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从表面上看,这非常令人沮丧,也让很多教授感到沮丧。

现在,如果我们放眼整个教育领域,这会给教师和管理人员带来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例如每项作业的价值以及学位的总体价值。

您认为现在有多少教授只是让人工智能来编写讲义?

关于此事有一些报道,我不知道有多少。我知道有很多平台在宣传自己,或者要求教授们更多地使用它们,不仅仅是为了撰写讲义,也是为了批改论文。当然,正如我在文章中所说,这开启了一种非常现实的可能性,即人工智能现在正在给自己打分,并对其撰写的论文提供评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全国有很多大学都在为教师提供这项技术。学生们也喜欢谈论他们发现教授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

我和另外几位教授聊过,他们说,我快退休了,所以这不是我的问题,祝年轻一代好运,早日找到答案。我只是觉得学术界以外的人还没有意识到即将发生多么巨大的变革。这是我们所有人在职业生涯中都必须面对的事情。

而且它的发展速度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得多。我采访了一位在 Anthropic 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事,他说:“我们预计学生们会是早期采用者,并且会大量使用它。但我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学生使用它,而且使用频率会这么高。”

您是否认为,许多大学管理者不愿意太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认为将其放在一边对企业来说更好?

我确实认为,在特定人群、特定世代中,存在着对人工智能的乐观主义。他们目睹了科技的繁荣,并认为“我错过了这股浪潮,现在我想采用它”。我想成为这股新浪潮的一部分,成为这个未来的一部分,成为这个即将到来的必然未来的一部分。他们想要采用这项技术,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它可能有多危险。

我以前在大学教书,至今仍认识很多在大学教书的人。很多人告诉我,他们感觉自己在这方面非常孤立无援,而管理人员基本上只是说,嘿,自己想办法。我认为,大学管理人员能够迅速地(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实施重大的机构改革来应对疫情,这很能说明问题,但他们更乐意让整个人工智能系统自行发展。

我认为他们对新冠疫情反应非常迅速,因为它对企业利润构成了威胁。他们需要维持运营。而人工智能则不会以这种方式威胁企业利润,至少目前还没有。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甚至可能带来灭绝级别的威胁,但只要学费支票还能兑现,他们似乎更愿意接受教育水平的下降。你觉得我太苛刻了吗?

我真心觉得这不算太苛刻。我认为管理人员可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力量,以及它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它有多么普遍。我确实和很多教授聊过,他们去找管理人员,甚至是老教师,助教去找教授,说: “这是一个问题。”

我和爱荷华大学写作课上的一位助教聊过,他去找教授,教授却说:“就跟批改其他试卷一样批改吧。”我觉得他们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揭露教育腐败的其中一种方式。

这个系统很久没有更新了。就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而言,长期以来,它都是一种交易式的体验。你支付一定数量的美元,几万美元,然后就能拿到学位。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并不那么重要。

在很多情况下,大学也与人工智能公司有合作关系,对吗?

对。你提到的大学也适用于人工智能公司。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公司或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公司都在试图吸引客户。其中一个比较反乌托邦的时刻是,当我们完成这个故事,准备彻底结束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条推送提醒,上面写着:“谷歌正在通知家长,他们已经为[13岁]以下的儿童创建了一个聊天机器人。” 这确实是一种令人不安的体验,但他们正在努力吸引这些年轻客户,并建立他们的忠诚度。

《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过OpenAI,他们一直在开发一种能够非常有效地给他们的论文打水印的人工智能。但他们一直搁置着,没有发布,你不得不好奇为什么。而且你不得不想象,他们知道学生们正在使用它,而从建立忠诚度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检测器可能对他们的品牌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现在正是提出这个必问问题的好时机:我们确定自己不是对着云朵大喊大叫的老人吗?人们总是对新技术感到恐慌。见鬼,苏格拉底甚至对文字感到恐慌。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又一场道德恐慌呢?

我认为我们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这个问题。这不是代际道德恐慌。这是一种可用的工具,我们可以使用它,就像学生可以使用它一样。社会和我们的文化将决定道德的标准。而这正在改变,作弊的定义也在改变。所以谁知道呢?今天可能是一场道德恐慌,但一年后就不会了。

然而,我认为像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这样的人,就是那些说过“这是一个文字计算器”的人之一。我只是不太明白,这与他关于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其他言论,或者与人类学大会上有人关于人工智能的力量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事件的言论,怎么能相容呢?当然,这些人是最接近人工智能、思考最多的人。

我曾与一些人交流过,他们说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而且我认为一些使用人工智能的人也会支持这种观点,即我们已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工智能在论文或写作方面的潜力。它可能不会比现在更好。我认为这可能性很小,我不愿寄希望于此。

你现在最大的担忧是不是我们正飞速走向一个后文字社会?我认为,如果我们是后文字社会,那么我们也是后思维社会。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想法,我尽量不去想它——我的职业和我所做的事情只是在为机器提供信息,我现在最重要的读者是一个机器人,而且读者会越来越少,这真的很可怕,不仅仅是因为订阅,而是因为,正如你所说,这意味着思考和参与这些想法的人会越来越少。

我认为想法当然可以通过其他媒介表达,这很令人兴奋,但我认为,任何关注过过去十五年科技如何塑造青少年大脑的人,都不会认为,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技术。而我们现在谈论的技术比Instagram上的算法强大几个数量级。

收听对话的其余部分,并务必在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Pandora或任何收听播客的地方关注The Gray Area 。

原文: https://www.vox.com/the-gray-area/418793/chatgpt-claude-ai-higher-education-cheating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ostly metrics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