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pen Capital的普通合伙人Ann Lai说,她已被公司解雇。投资者在周一发布的 LinkedIn 帖子中将解雇经历描述为“歧视性和报复性”。 Lai 帮助筹集了 Bullpen Capital 的最新基金, 这是一个价值 1.45 亿美元的投资工具,这是她被任命为平等合伙人的第一个投资工具。
在 2020 年 9 月加入 Bullpen Capital 之前,Lai 是 Binary Capital 的负责人,该公司由投资者 Justin Caldbeck 共同创立。当她从那家公司辞职时,她将其归因于她说她在那里目睹的性别歧视行为。她声称, 过去曾被指控性骚扰的卡尔德贝克告诉她,如果她说出来,他会将她列入行业黑名单。赖说,她提起诉讼——最终和解——是为了能够打破她的保密协议,并告诉其他人她离职的原因,并帮助业内其他人打破过去的沉默保证合同。
她回归投资的标志是她被聘为 Bullpen 的全科医生,成为该公司的第一位女性合伙人和第一位有色人种合伙人。
“我的原始案例 [与 Binary] 的全部要点是,此类行为不属于非贬低范围,”Lai 告诉 TechCrunch。 “我特意将它从 Bullpen 的 GP 协议中剔除出来,没想到我会需要它。 “如果像其他任何时候一样,唯一的叙述将是他们的。然后我别无选择。
据 TechCrunch 了解,Lai 的正式离职沟通完全是通过法律顾问进行的。 Lai 在她被解雇时没有接受 Bullpen Capital 的遣散费。当被要求发表评论时,她拒绝透露更多信息,并向她的律师奎因·伊曼纽尔·厄克哈特和沙利文 (Quinn Emanuel Urquhart & Sullivan) 的迈克尔·利夫提克 (Michael Liftik) 提出询问,后者除了提供以下声明外拒绝发表评论:
“安没有选择离开 Bullpen,她也没有机会在 4 月底之后留下来。我们相信她是被非法逼出的,因为她不怕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虽然激烈的辩论在其他白人男性合伙人之间显然是可以容忍的,但当辩论来自安时,这是合伙中唯一的女性和少数族裔,这是不可接受的。 Ann 仍然致力于她带到 Bullpen 的多元化创始人和 LPs,她与他们分享了她对数据知情尽职调查过程的愿景。”
Bullpen 的发言人在对 TechCrunch 的评论中表示,他们不会就人事问题发表评论。 “我们对赖女士最近对 Bullpen 的评论感到失望,我们强烈反对他们。”
在 LinkedIn 上,Lai 将公司的合伙关系描述为“全是白人、全是男性的合伙企业”,其中“‘平等’从未真正平等过”。在她在公司的时间里,她声称她必须“在女性创始人被毫无根据地称为‘不值得信任’或‘没有说服力’时为她们辩护”,推动 Bullpen 网络中的男性创始人接受标准的尽职调查,并为自己辩护在合作伙伴会议上被称为“浪费时间”之后的会议中。
该公司通过一位发言人表示,Bullpen 提倡“在我们整个团队中形成健康辩论和不同观点的协作文化,这对于寻找具有高潜力的未经证实的公司至关重要。”
Bullpen 补充说:“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成就早于赖女士加入公司,并且独立于赖女士加入公司,我们的承诺一如既往地坚定。我们专注于向前迈进,同时不影响我们的创始愿景,即与强大的创始人合作,坚持不懈地成为市场领导者,并为 LP 创造有吸引力的回报。” Lai 的律师没有对 Bullpen 的声明发表评论。
与此同时,赖在她的帖子中告诉有限合伙人,她“致力于实现我们为 Fund VI 营销和承诺的目标。我绝不会如此突然和不负责任地辞职。”
作为解雇的一部分,Lai 不得继续留在她现有的投资组合公司的董事会中——包括由 TechCrunch 前记者 Sarah Lacy 创立的 ChairmanMe。 Bullpen 继续持有 Lacy 公司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投资者之一。
Lacy 认为,Lai 的经历象征着硅谷内部一个更大的问题。她在 LinkedIn 上发表了一篇公开帖子,称 Lai 的遭遇是一个例子,说明“为什么仅仅雇佣更多的女性 GP 并没有改变这个行业,为什么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这些工作,但流向代表性不足的创始人的资本比例却下降了” . “
“像 Ann 这样的人因为不玩游戏而再次被驱逐出局是功能还是错误?”拉齐写道。
Lai 说,自从她公开解雇的说法后,Bullpen 还没有与她联系过。
如果您对风险投资界的其他人事变动有任何建议或线索,可以在 Twitter @nmasc_ 或 Signal 上联系 Natasha Mascarenhas,电话号码为 +1 925 271 0912。匿名请求将得到尊重。
Ann Lai 表示,她在帮助Natasha Mascarenhas 交付 1.45 亿美元基金后被 Bullpen Capital 解雇,该基金最初发表于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