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我们买了什么:我的第一个电子管放大器……大约晚了 20 年

Posted on 2022-05-31

我在七年级得到了我的第一把吉他。在高中和大学有几个乐队。而且我仍然经常玩。但是,我有点尴尬地承认我只是在去年四月才买了我的第一台电子管放大器。没错,在我去购买被许多(主要是讨厌的纯粹主义者)认为是唯一值得玩的放大器之前,我已经认真地弹了大约 25 年的吉他。

最终,我将目光投向了Fender Blues Jr ,一个简单的 15 瓦、1×12 放大器。具体来说,我设法以 400 美元的价格买到了一个华丽的 Tweed 模型。这笔交易太好了,不能放弃(即使我确实必须开车去新泽西取货)。

现在,在你们都吓坏之前,这并不是说我以前从未玩过电子管放大器。我的乐队经常租用一个排练空间,我通常在那里演奏 Marshall 半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 JCM800,但如果我说我关心的不是 18 岁的 Marshall 半筹码这一事实,那我就是在撒谎。

小挡泥板蓝调除了听起来很棒,发光的真空管看起来也很棒。

特伦斯·奥布莱恩 / Engadget

当我需要从我的小型 Yamaha 练习放大器上升级时,我得到了当时我能买得起的最响亮的东西:一个 2×12 120 瓦 Crate 固态放大器。我需要一些可以在我的地下室或小俱乐部里被鼓手听到的声音。它完全符合我的预期:它非常清脆干净,踏板很好,而且声音很大。

那是我多年来唯一的放大器。但是,作为 120 瓦,它并没有真正做到“安静”。即使音量为一,也足以惹恼邻居。所以当我有了第一个孩子时,我知道我需要得到别的东西。同样,预算和数量很重要(事实证明孩子很贵)。但这次我需要的不是大声,而是在不会打扰熟睡的婴儿的水平上听起来不错的东西。所以我买了一台雅马哈 THR10 。

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又开始认真对待音乐了。而且,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我重新燃起了对吉他的热爱。在那之间,以及我将要归结为流行病的不安,我开始寻求升级到真正的电子管放大器。我最终选择了 Blues Jr,部分原因是我仍然需要一些不太响亮的东西。但我也不需要任何非常花哨的东西。我想要以合理的价格和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管子温暖和嘎吱作响。

虽然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找到放大器的最佳位置,但我是一个皈依者。我现在主要在深夜使用我的 THR10,或者如果我需要移动——比如说,在我的餐厅拍摄评论。但除此之外,我每次都在点燃 Blues Jr。它可以在较低的音量下发出通常与 Fender 相关的清晰干净的音调,并在曲柄时获得几乎 Vox 的嘎吱声。我很少使用“Fat”开关来提升中频,但如果你完全依赖内部驱动器并且需要独奏,我可以看到它很方便。

小挡泥板蓝调

特伦斯·奥布莱恩 / Engadget

你得到的唯一真正的便利是弹簧混响,听起来非常棒。启动它会给您的信号带来相当多的噪音,但它确实可以解决那些滴水的冲浪音。

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主音量旋钮(并非所有放大器都有)。这使您可以推动前置放大器,直到您开始获得一些美味的分手,同时将事情保持在不会让警察参与其中的水平。但它也变得足够响亮,以防我再次决定在其他人面前播放音乐(极不可能)。

不过,最大的卖点是它也是一个非常坚固的踏板平台。作为一个效果比天赋更多的吉他手,我需要一些不会变得太泥泞或嘈杂的东西,因为我开始使用法兹叠加多个延迟和混响。

Fender Blues Jr 大约从 1995 年开始问世。而且,虽然它在那段时间经历了多次修改,但其核心特征基本保持不变。老实说,我希望我早点发现它。因为,虽然这些年来我爱上了很多乐器和效果器,但这是我真正迷恋的第一款放大器。

原文: https://www.engadget.com/fender-blues-jr-tube-amp-irl-133040915.html?src=rss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