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原本计划今天发布这些照片作为每周例行更新,但我却开始思考这一切的意义何在。带着相机上街拍摄这些照片的意义何在?发布它们的意义又何在?最近,我不禁思考,在这个网络不再安全的世界里,在网上分享我的想法究竟有何意义。
年轻的时候,我渴望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因为线下我做不到。网络成了我宣泄情绪的出口。如今,我开始思考,或许把想法藏在心里更好,我对网络交流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事实上,我对人际交往本身的兴趣就降低了。我想,疫情改变了我。如果说我以前就有些愤世嫉俗,那现在就更甚了。
我并不认为自己像温妮那样愤世嫉俗,但我最近确实经常会想“为什么”。
过去一年,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去健身房。赶在日出之前起床,看着天空的颜色从黑暗变成深紫色,最后突然变成橙色。
举起重物,在动作达到顶点时挤压肌肉,感受组织微妙地撕裂,做着艰苦的事情。
汗水。好多汗水啊。跑步机上怎么到处都是汗水?
我无法解释是什么真正激励我最终恢复了体形,而且我仍然经常会想“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说实话,我锻炼是因为感觉很好。从走进健身房,跟前台的艾伦打招呼,到四分钟内推着40磅重的雪橇跑275码,再到洗完澡后喝一杯纯素花生酱早餐奶昔,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感到快乐。
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是完全可以的。这是我从孩子们身上学到的,我惭愧地发现自己竟然忘了(套用约翰·格鲁伯的话来说)享受乐趣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之一。
健身房并不是我唯一质疑这一切意义的领域。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到底在这里做什么?”这个问题,而这个博客也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从来没有对这个网站有过清晰的规划。有时候它是个作品集,有时候是我的待办事项清单、存放有趣链接的地方、我的健身记录簿、我的啤酒记录簿。
和温妮一样,我一直觉得用真名写博客不太安全。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我不追踪访客,但我估计这个网站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收录进法学硕士的培训资料里,这让我在网上说的话显得更加重要了。
但最近,我一直想要一个“另一个自我”。一个能让我真正表达自我,而不受任何职业包袱束缚的角色。一张没有名声的白纸。
我五天后就38岁了。但我仍然不知道长大后想做什么。
原文: https://winnielim.org/journal/random-scenes-from-tokyo-and-some-thoughts-on-online-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