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目的性意味着我们更关心我们行为的遥远未来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的质量或对我们自身环境的直接影响。”——奥利弗·伯克曼引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话。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概念。1930年,凯恩斯发表了《我们子孙后代的经济前景》 。他预言,到今天,我们已经解决了“经济问题”。我们将每周工作15个小时,而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如何打发闲暇时间。
他错了。我们并没有享受休闲时光,而是用更多的工作、更多的任务和更多的压力填满了这段时间。
罪魁祸首是他所谓的“目的性”。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念头,总觉得当下不够充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服务于未来的某个目标。这简直成了流行病。我们不能再为了做而做,它必须“有用”,必须做到极致。
我经常在自己身上看到这一点。我最近写了一篇关于“享乐海绵”的文章。一旦我们发现某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就倾向于把它变成一项任务,出于某种原因想要从中榨取价值,结果却破坏了体验,稀释了乐趣。
我们把时间当作一个用来装生产力的容器,而不是一个用来生活的媒介。这一点在人们对“技巧”的痴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改变阅读习惯,以便吸收更多信息,却纠结于自己是否只是略读,而不是真正享受文字本身。我们去健身房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为了六个月后可能拥有的身材。
跑步时我对此感受最为深刻。多年来,我跑步是为了追求数据,为了刷新个人最佳成绩。那段日子很痛苦。直到我接受了“慢即是快”的理念,我才开始真正享受迈出每一步的过程。
凯恩斯指出,猫是解药。猫从不担忧未来,它完全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它享受今天的果酱,而不是期待明天的果酱。现代世界却想让我们追逐明天的果酱。它向我们兜售课程、应用程序和效率系统,所有这些都承诺,只要我们牺牲当下的平静,就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太过关注行为的遥远未来后果,以至于忘记了审视行为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有时,当下这一刻的质量才是唯一重要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