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 为什么数字园艺适合我

Posted on 2025-11-22

我最近偶然想到了这个想法:数字园艺。

我以前就听过这句话,但直到我开始深入了解它之后,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在想:

“等等……这不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吗?”

并非出于“终于有个系统了!”的心态。
更像是: “哇哦……我的大脑居然有家乡。”

让我解释一下。


我从来就不是那种“系统专家”。

Second Brain 是我尝试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老实说?
起初感觉很对——就像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成熟的方式来处理我的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就像金发姑娘试了试粥和床,然后心想:
“嗯……还不太对。”

我意识到了关于自己的一件重要事情:

我不是个追求效率的人。

当然,我能把事情做完,但那种“把想法变成行动”的理念我始终不太适应。“第二大脑”很棒,但它是为行动而设计的——任务、项目、成果。

后来我发现了 Zettelkasten,感觉它更贴近我的内心。

我喜欢让各种想法彼此交流——建立联系,观察不同见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碰撞融合。但后来我了解到,尼古拉斯·卢曼设计了整套系统来创作他的作品——一种类似思维引擎的运作方式。

就在那时,我突然意识到:

我的思维方式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路径式的。

真正让我兴奋的不是把每一个音符都变成一件精美的成品。

就像看着两个想法凭空结合,
“哦,嗨……我不知道我们是朋友。”

那一下连接的咔哒声?
那是我的氧气。

立即订阅


数字园艺让我可以继续做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当我终于明白数字园艺的真正含义——一个想法缓慢生长、随时间演变、无需打磨的地方——我如释重负。

大多数系统都希望你管理好自己的想法。
园艺邀请你去照料它们。

大多数系统都希望你有所产出。
园艺能让你学会观察。

大多数系统都需要结构。
园艺激发好奇心。

数字园艺道出了我灵魂深处多年来一直低语的话语:

“你的工作不是完成每一个想法,而是培育它们。”

那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我的想法一直更偏向……自然。

我出去散步,注意到一些东西——一片叶子、一条小溪、一句引语、一个奇怪的小瞬间——突然间,一个想法就浮现出来。
我把它拍了下来。
我关注了。
我观察它分叉。
然后另一张纸条出现并加入对话。
然后又一个。
很快,我就得到了一张由各种想法组成的、彼此对话的完整地图。

那是一个花园。

这不是工作流程。
这不是应用程序。
不是一个系统。

生机勃勃的景观。


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喜欢思维导图。

花园的生长形态是形状,而不是条条框框。

当我把想法放到Sublime画布上,看到它们在视觉上相互连接时,感觉与其说是“记笔记”,不如说是漫步田野,发现新的路径。

这是发现。
真是令人愉悦。
这是探索。

Zettelkasten 是一种网格。
数字园艺就像一片草地。

我是个喜欢待在草地上的人。


这也符合我的信仰。

圣经中处处可见花园的踪迹:

  • 伊甸园

  • 葡萄园

  • 种子和土壤

  • “想想那些百合花……”

  •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

上帝似乎喜欢让万物慢慢生长。

所以,我的学习、思考和观察方式也是缓慢的、多层次的、有机的、关系性的——根植于照顾我被托付的事物——这或许是有道理的。

对我而言,数字园艺不仅仅是一种方法。
这是一种姿态:

注意。
培育。
管家。
连接。
相信上帝,你所种的必会生长。


那么这对我的工作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我正在更加有意识地投入其中。

我的视频?
更注重培育创意,而不是优化创意。

我的 Substack?
更多的小径,更多的思考,以及我一路播下的更多种子。

我的笔记?
压力减轻。
继续四处游荡。
更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再沿着这个思路走得更远一些呢?”

因为事实是:
我不需要第二个大脑,我想要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

这里不是储存思想的地方,而是孕育思想的地方。
如果联系不是强求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目标不是完成思考,而是让它们自由呼吸。

说实话?

感觉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你好奇数字花园究竟长什么样……

你可以用 Sublime Text 看看我的编辑器。它杂乱无章,但却恰到好处——各种灵感萌芽,笔记相互交融,思路像雨后溪流般蜿蜒曲折。或者你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 Sublime Text 。(它真的超棒!)

如果你想要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发展节奏,而不是强迫自己去思考, “从想法到洞察”大师班将为你提供我用来培养、塑造和分享想法的确切节奏,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而不是机械的节奏。

你的花园早已在你心中。
这只是帮助你照料它而已。🌿

请您详细介绍一下“从想法到洞察”的过程


分享

请留言

感谢阅读《思想牧羊人》!免费订阅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并支持我的创作。

原文: https://greg210.substack.com/p/why-digital-gardening-fits-me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il Dash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ostHog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