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自一个偏远小州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每次回去探亲,我都会在家乡附近的一家大酒店住上一两晚。每次回去探亲都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这次也不例外:我有机会和老朋友、家人一起吃了几顿饭,周围环绕着我依然视为故乡的山峦和森林。今年感觉漫长而阴郁,他们的笑脸和声音照亮了我的生活。
不过,这家酒店可真够特别的。让我来跟你说说。首先,它是新建的。就算你是第一次开车经过这片区域,也会一眼看出“新建建筑”在这里格外显眼。更何况,这家庞大的酒店竟然建在一座与它格格不入的小山上。这里也不是热门旅游目的地;这座山上只有个不起眼的小型滑雪场,一直以来都被那些更受欢迎的旅游景点的光芒所掩盖,而那些热门景点其实离这里都不远。我得强调一下,我可不是滑雪爱好者——我高中时只参加过一个雪季的越野滑雪队,我们今天就不细说了——但我知道,这个滑雪场历来吸引的都是附近城镇的居民:他们吸引的不是外地来的富裕游客。而你看看这家崭新、庞大、闪闪发光的酒店,你肯定会觉得他们吸引的就是这类游客。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嗯,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二十年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一些投资者决定诈骗联邦政府。
当然,他们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做。通过一项面向富裕外国投资者的签证计划,他们获得了巨额资金,并用这些资金收购当地的旅游景点,进行大规模的过度开发。与此同时,他们承诺所有这些投资将带来大量新企业,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将涌入这个既缺乏居民又缺乏收入的州。
正如你可能已经猜到的,这些投资者被捕后,钱也随之消失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是,许多建筑项目被迫停工。在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出现了一个相当于一个街区大小的坑,因为这些投资者承诺的所有新建筑——一大批商店和办公楼,还有一家新酒店——都在他们被捕后消失了。投资者不见了,但坑还在。
它还在那些原本就人流量不足以支撑其正常运营的社区里留下了一些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房产。而现在,我们又回到了这家巨型酒店。走进酒店,我们看到大堂旁的礼品店已被匆匆用木板封了起来。酒店的一侧也禁止客人进入。在前台,接待员面前摆着三张登记表,每张都对应着她知道当晚会入住的一位客人。这一切都源于一些富有的权贵向我所在的这个长期贫困的州角落承诺:这里一直以来迫切需要的——投资、工作和人口——终于要来了。
“人工智能已经存在,而且会一直存在下去。”自2022年以来,我无数次听到过类似的说法;在我把“人工智能”定义为一项失败的技术之后,我又听到了几次。也许你也听到过。
现在,无论你我对于“人工智能”有何看法,我想我们都能意识到这句话有多么脱离历史。过去二十年里,我见证了许多我们曾认为代表未来的事物:Internet Explorer、Flash、Web 2.0、jQuery、移动网站、NFT 1等等。我们曾被告知,它们每一个都是不可更改、一成不变的;然而,它们却一个接一个地消逝了。有些甚至彻底消失了。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深知对未来的预测往往昙花一现。
而我此刻正身处这样的境地:我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憧憬似乎正在动摇。事实上,它可能即将崩塌。越来越多的报道揭露了当前这轮繁荣背后猖獗的投机行为,一些记者甚至开始设想市场崩盘的情景。 投资者们忧心忡忡;“人工智能”公司的领导者们也开始发出警告,想必是为了在泡沫最终破裂时获得政府的救助。面对这一切的不稳定性,断言“人工智能不会消失”显得更加脱离现实:它忽略了科技趋势瞬息万变的规律,也无视了行业根基日益加深的裂痕。
与此同时,我认为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是它最有启发意义的地方。
我的意思是,你看。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未来。过去十年让我对未来几十年的认知变得支离破碎。而去年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朋友们渐渐老去;家人离世;我曾经依赖的许多东西——工作、行业、机构、里程碑,甚至季节更迭——都感觉在我眼前被颠覆了。当你被告知你的人生应该遵循某种大致的轨迹时,当你看着这张地图被重新绘制时,那种感觉真的令人恐惧。
这就是为什么我逐渐意识到,关于未来的陈述并非预测,而更像是咒语。当有人向你描述something是未来时,他们是在真诚地相信这something将成为未来的一部分。“人工智能不会消失”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将一项技术投射到未来。这难道不是一种魔法吗?
现在。我称它们为“神奇的”,并非意在贬低或轻视这类说法。恰恰相反:当我们提出这些说法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开启一种可能性空间。“如果未来是这样的呢?”通过创造提问的空间,我们让未来不再那么固定,也不再那么令人畏惧。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对个人而言,这可以是一种有益的目标设定练习;而大规模地运用它,则可以带来变革。
而且未必是好事。以“人工智能”行业为例:他们坚信自己(再次证明失败的)技术,并拥有巨额资金,将这项技术植入产品、组织乃至政府的各个角落。他们开始建造庞大的数据中心,给弱势群体带来沉重负担,并且为了扩张,他们还要求使用更古老、更危险的能源。他们创造了新的“隐形工人”群体来支撑他们的运营,同时兜售自动化技术,让其他人的工作更加岌岌可危。总而言之,在过去三年里,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他们的未来愿景。说实话,很难想象没有这些平台以及兜售这些平台的权贵们,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但套用曼迪·布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未来不会只有一个,而是会有很多种。事实上,另一种未来正在构建之中。
去年秋天, 《纽约时报》科技工会的员工罢工一周,最终赢得了他们的第一份工会合同,这份合同提高了工资,为他们赢得了“正当理由”保护等权益。过去几个月, 微软的员工对雇主发起了一场卓有成效且持续不断的施压运动,迫使这家科技巨头停止销售助长加沙种族灭绝的技术。上周, Kickstarter United的员工结束了他们创纪录的罢工,他们罢工长达42天,争取到了更高的薪酬公平性、合同保障的每周四天工作制以及免受“人工智能”威胁的就业保护。本周,星巴克United的员工在上周开始罢工后,封锁了公司的一个配送中心——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数月谈判陷入僵局后,迫使管理层重返谈判桌。
以上仅是过去一年中的四个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现在正被大量的组织活动所包围,工人们团结起来,争取工作保障,争取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倡导人权,共同积蓄力量。这种组织活动的规模令我深受鼓舞,而且其速度——去年、今年、上周、本周——还在稳步增长。这是一个全新的未来,它是由与同事的悄悄交谈、在工作场所散发的请愿书、集体谈判、口号、歌曲、抗议和罢工共同构建的。
这并非意味着这种未来比另一种未来更有把握;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包括你和你的同事。但抛开这一点不谈,我被这两种未来之间的对比所震撼。一种未来愿景只提及科技,却巧妙地避开了如果这种未来成为现实,哪些人可能会受到影响或受到伤害;而另一种未来愿景则以人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我已经决定了我想要生活在怎样的未来。在我上一本书里,我说过科技行业的未来在于一场有组织的、由工人领导的劳工运动。这就是我怀着的、默默的希望,寄托于我面前漫长的岁月、岁月乃至数十年之中。
或许你认同这样的未来。如果认同,那么——我们就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脚注
-
哈哈↩︎
原文: https://ethanmarcotte.com/wrote/the-line-and-the-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