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指明通往无摩擦生活的道路

Posted on 2025-11-19

昨晚,我在为Playdate游戏制作游戏时,尝试快速简便地绘制一个经典的“指向的手指”图案,这个图案常见于老式招牌上。这是最经久不衰、辨识度最高的图像之一,所以绘制起来非常简单:从谷歌上几十张参考图片中选一张,然后在Pixaki中快速绘制一个更小的、1位像素的版本即可。

然而,图片搜索结果却一页接一页地展示着那张经典图片的AI生成版本。你可以找到各种手势、各种方向的版本,风格也多种多样,从仿木刻到仿雕版,从卡通风格到写实风格,应有尽有。

我本来可以(或者说应该?)就此打住,直接用那些素材中的一个,其实也没什么区别。我只是需要一张简单的草图作为参考,而不是直接把素材导入游戏。而且我必须强调,最终成品会小于60像素见方。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不太对劲。

我想找一张真实招牌的照片。即使是主题公园的招牌,或是 Wendy’s 1的招牌(尽管 Wendy’s 1 本身也与最初的招牌相隔数代),至少它们都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制作流程之前制作的。(更何况,就目前来看,这些版本本身也算是“老古董”了。)

但即便如此,找到的所有照片都来自Etsy或eBay上的店铺,这些店铺出售的所谓复古招牌本身就是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劣质图像印刷的。我震惊地发现,即使是这种常用图像的仿制品,也很难找到一张真正的照片。

所以我最终还是用了最后的办法:拍张手的照片,然后照着画。人们总是说,讨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就是在拒绝接受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拒绝利用现代科技,至少对我来说,他们说得没错。我用手持电脑摄像头拍了张照片,照片立刻通过云端传输到我的平板电脑上,然后用无线压感笔描摹,最后发送到桌上的笔记本电脑上。就像我的祖先会做的那样。

这件事之所以没有沦为又一个“兄弟,这故事真酷”的俗套,是因为它让我开始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流程,以及它在每一个环节上的彻底失败。人们很容易只关注它某个具体的缺陷,因为这些缺陷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人工智能的支持者(也就是“那些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资金的人”)已经将这些缺陷纳入了他们的宣传之中。

噩梦般的模糊图像和畸形的手?哈,这难道不滑稽又可爱吗——瞧,这些智能系统真的在学习!那些顽固的科技迷们再也找不到可疑的图片,只能用红笔圈出其中的瑕疵了。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它们迟早会变得完美无瑕!

这些系统会大量消耗污染性能源和水资源吗?朋友,永远不要低估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处理器效率的提高和模型的不断进步,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所有这些投资获得回报! 3

这些模型是用窃取自真实艺术家、作家和演员的作品训练的?哎呀,我们的错!算了,反正都过去了(而且数据都被转移到数据中心冷却了),现在我们都讲究的是用户同意。另外,还有很多公司吹嘘他们的模型是“合乎道德”地训练的,而且是在本地运行,不联网的,但这些说法就像在超市里看到贴着“有机”标签的东西一样,完全不可信。

那些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艺术家、作家、动画师、演员和电影制作人的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效率,伙计,让人们更轻松地完成工作!(随便问问成千上万被裁员的人,让他们比较一下现在的工作量和几个月前的工作量!哈哈,我开玩笑是因为我是管理层,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这些。)

它变得如此无处不在,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被强行塞进越来越多原本不属于它的应用场景中,以至于几乎无法避免?哈哈,我知道,对吧? 2025年真是疯狂的一年,我完全同意,但既然这显然不可避免,我们不如学会与它共存!

当然,关于“会思考的机器”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更为深奥的担忧,这些问题自通用人工智能概念诞生之初就已存在。令我惊讶的是,人工智能的支持者(也就是投资者)是如何毫不掩饰地将怀疑和担忧融入到他们的宣传中。难道我们从《星际迷航:下一代》中什么都没学到吗?如果这些高度先进的系统真的能够思考和感受,那么任何人提议直接……关闭它们,这在道德上真的说得通吗?我们甚至还没有完全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有一位名叫塞尔吉奥·奇利(Sergio Cilli)的电影制作人,他制作了一些视频,揭露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炒作。他并没有激烈地抗议训练数据的伦理问题、环境成本,也没有用红圈标出AI输出中令人反感的部分,而是回归最务实的本质:这玩意儿根本就不好。他的许多视频都展现了导演尝试让AI生成的视频完成一些最基本、最缺乏想象力、最平淡无奇的任务,却都以失败告终——而这些恰恰是理论上AI应该擅长的领域。比如简短的商业广告、情景喜剧片段、老套的恐怖电影桥段。它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

在我撰写本文时,他最新的回应是针对一段来自德国的视频,这段视频是一段厚颜无耻的操纵性宣传片,伪装成公益广告,采访儿童询问他们作为人工智能生成的人的感受。(Cilli 最精彩的一句是:“哇,别把酷爱饮料(Kool-Aid)露出来,就喝几口!”)

这段宣传视频完美地展现了这类操纵手段的阴险狡诈。它一开始就宣称所有内容都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却仍然使用各种老套的“真实性”手段,比如故意制造一些幕后花絮的镜头。(这些镜头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严重歪曲,我可以就此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这又是骗子和诈骗犯惯用的伎俩:先让你怀疑某件事,以此转移你对真正应该怀疑的事情的注意力。

我不怀疑有些观众会被这种煽情的煽情手法所影响,有些人会被“刚刚目睹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令人不寒而栗的后果”这种说法所左右。但这部影片的设计别有用心,旨在让任何抱持怀疑态度的观众都信服。它并非试图说服你相信什么,而是在瓦解你的信任和信心。无论是天真无邪的“也许这些系统背后隐藏着我们尚未理解的秘密!”,还是悲观绝望的“如果他们能做出如此逼真的东西,它是否真实真的重要吗?”,它都能达到目的。

当你能够以低成本制作几十甚至几百个这样的视频时,你甚至不需要费尽心思制作一个能够爆红网络、最能有力地表达观点的完美视频。你只需要让他们提出一个想法,然后把这些视频铺天盖地地发布到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让足够多的人记住这个想法即可。

和以往一样,他们试图说服你的主要观点并非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好的,而是:它极具说服力,越来越难以与现实区分开来,它如此庞大而复杂,以至于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其运作原理,而且它是不可避免、势不可挡的。你甚至不必认为这些是好事,你只需要相信它们是真的。

我认为Cilli最能说明问题的一段视频,是他完全没有试图搞笑的那段。他只是展示了其中一个系统的输出结果。出于好奇,他尝试让最受追捧的AI“演员”重现黛安·基顿在电影《安妮·霍尔》中的一个经典场景。结果不仅糟糕,而且糟糕到根本无法让人发笑。简直令人作呕。

它之所以不好笑,是因为它没有具体的笑点,也没有任何可以改进的地方。它根本没有存在的理由。

所以,指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中的“破绽”或错误其实有点本末倒置。如果我更有诗意一些,或许能想出一个精辟的比喻,来解释这些系统从根本上来说是如何被设计成产生错误,并最终将它们融入“正确”结果中的。这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炒作泡沫的运作方式类似:你越是批评它的某个方面,它就越会助长炒作泡沫的持续膨胀。

它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存在?不久前,一位漫画家在漫展上被怀疑在他的“原创”作品中使用了人工智能,不少人把作品图片贴出来,圈出了有问题的部分。我看了之后心想:“嗯,我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这玩意儿简直糟透了。”它平庸、缺乏创意、抄袭,根本算不上艺术。而它竟然是用人工智能创作的,这反而是它最不让人反感的地方之一,因为没人会真的指望电脑有品味。

这项技术已经发展到让我很难准确判断哪些作品是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的。说实话,很多时候,它看起来和我自己做的东西一样粗糙匆忙:完全忘记添加细节,透视或比例失准,画不好某个东西就随便画个色块代替。

现在“误判”越来越频繁——社交媒体上会有人发起运动,指责某些作品明显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而艺术家则会拿出证据反驳。不过,我不认为这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个“陷阱”。我知道,如果我画了一幅粗糙或平庸到让人误以为是人工智能作品的东西,我肯定会(哈哈!)认真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动机。

或许我们不应该把眼下这种令人沮丧的境况看作是人们不再相信眼前所见是“真正”艺术的环境,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人们对艺术价值更加挑剔、更加清醒的体现?最近在一次万圣节活动上,我和丈夫被一些待售的T恤吸引,但我们都怀疑这些T恤是人工智能生成的。最终我们没买,因为我们不确定。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很庆幸,因为这件事提醒了我,我的个人品味常常倾向于“基本款”。

为什么我感到不安的是我无法分辨这东西是真是假,而不是我竟然会想要买一件如此平淡无奇、毫无冒犯性的东西,以至于我一开始都分辨不出它是真是假?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很沮丧,因为我非常喜欢的一种特定艺术风格和角色设计在那些剥削性的免费游戏中变得司空见惯。这种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它在某种程度上毁掉了我对这种风格的兴趣。这就像在人工智能生成的动画中反复出现的那种卡通人物风格,恰好是我梦寐以求想要画的风格。令人沮丧的是,我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卡通人物,然后心想:“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只要勤加练习就能画好的那种角色风格。”

我希望这一点对你来说显而易见——因为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但这与其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令人沮丧的普遍性所致,不如说是反映了我个人的品味以及我渴望创作的东西。这些设计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们本能地吸引我,而这正是它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它们几乎就是所有人们喜欢到愿意分享的艺术作品的平均值⁷ 。这个过程与将《玩具总动员》电影中那些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且往往怪异的概念艺术转化为最终成片中那些风靡全球的角色颇为相似。只不过,源数据集要大几个数量级,迭代次数也几乎是无限的。我喜欢它,因为它经过精心设计,剔除了任何可能让我不喜欢的细节。

这就像宣称你迷恋上了阿舒尔·卡布雷拉时不时会创作出来的那种普通的苹果公司高管一样。

最终,这又回到了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引人入胜的“指指画”的故事。我之所以在图片搜索中除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什么也找不到,主要原因在于我想要寻找的东西太过常见和可预测,已经被用过成千上万次了。而且,它最常被用来营造一种与我想要的完全相同的“复古”氛围。它之所以是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词,是因为它太老套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甚至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因为它纯粹是出于功能性考虑。有时候,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但是,与其直接查看我手边的图片,不如立刻上网寻找图片素材,这整个过程似乎更有意义。就像宇宙在拍你的后脑勺,让你注意到一些重要的事情。

我如此厌恶的,基本上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整个本质。它渴望立刻得到想要的东西。它选择一些可预测的东西,因为它“还不错” ,而且它并不需要多么特别。它满足于重复创造我以前见过几百次的东西。它试图找到事物的复制品(甚至是复制品的复制品),而不是直接观察事物本身。所有这些都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它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见过许多关于创造真正原创作品所带来的满足感的精彩论述,它们指出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最终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如果我们直接从想法跳到最终产品,就永远无法学到这些。这些说法固然没错,但它们也只是在对已经认同这些观点的人说教。那些能够充分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的人,从定义上来说,并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目标受众。

观众大多和我一样。或者至少是年轻版的我。说实话,如果这玩意儿二十年前就有了,我会更乐于接受。我会承认这些担忧确实存在,但我们会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在淘金热过后,最终只会剩下有限的几个应用场景,真正适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更擅长构思,而不是执行;我更擅长文字表达,而不是各种赋予文字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我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却缺乏时间(或耐心)去精益求精。我是一名程序员,常常满足于使用那些已被证明有效的代码,即使我没有花时间去弄清楚它们的具体工作原理。而且,我完全没有配音或音乐创作的天赋,也很少有足够的预算去聘请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换句话说:我简直就是人工智能生成式骗局的完美受害者。

如果这些东西二十年前就能轻易获得,我几乎可以肯定我会用它们做出很多毫无创意的垃圾。因为越容易制作的东西,就越有可能不值得制作。这些年来,我有很多想法,我坚信如果能把它们变成现实,它们绝对会是无价之宝;阻碍我的只是缺乏时间和资源。而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其中99%的、可能改变世界的灵光一闪。

令我惊讶的是,人工智能的推广似乎迅速跳过了布道阶段,直接进入了霸凌阶段。你不想像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被裁员吗?那就赶紧搭上这趟列车,否则你就会被落下!不喜欢?没办法,不管你喜不喜欢,我们都要把它推广到各个角落。

随着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缺乏内在支撑。它就是不好。它真正令人惊叹的地方——任何对技术感兴趣的人都必须诚实地承认,能够根据文本提示生成哪怕几秒钟的逼真视频确实令人惊叹——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一旦你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任何东西,它要么彻底崩溃(这会成为新闻热点,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要么更常见的情况是,它立刻变得索然无味。

即使在某些应用领域中它确实有用——但这似乎越来越不可能——这些应用也不是那种能让人产生深刻印象、并促使人们投资数十亿美元的技术演示。

所以,过去几年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态度变得相当悲观和不屑一顾,但这甚至还没有让我问出最关键的问题: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即使它真的能做到它声称能做的一切,我为什么会想要它呢?

1 是否有人年纪足够大,还记得温蒂汉堡的品牌形象完全是世纪之交的风格,桌子上还印着旧报纸的复制品?
2 而且也可能还是这样,我也不知道。这个博客是免费的,别抱怨了。
3 我真的在 Bluesky 上看到一个傻瓜反复且毫不讽刺地坚持认为,环境问题被“夸大了”,因为数据中心使用的资源仍然少于汽车和飞机的全球交通基础设施。
4 我竟然忘了OpenAI是如何用“简!别再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了!”这套说辞来反驳窃取训练数据的指控的,他们坚称用于训练模型的数据量如此庞大,而且复杂的Transformer黑箱如此难以捉摸,以至于根本无法追溯到任何数据来源。显然,他们并没有遭到足够多的反驳,人们纷纷表示:“但这更糟糕。你明白这有多糟糕,对吧?”
5 即使我完全同意整体观点,并且乐于拒绝任何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的作品。
6 结果证明:他的不是,但我仍然很确定我的是。
7. 并添加标签以用于训练模型。
8 事实上,我曾一度对 Instagram 上的 AI“艺术”滤镜着迷,而且这种迷恋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让我感到尴尬。
9 仔细想想,也许它们真的能改变世界?而正是因为它们的缺失,现在的一切才变得糟糕透顶?

原文: https://spectrecollie.com/2025/11/18/pointing-the-way-to-a-friction-free-existence/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il Dash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