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德加·赖特执导的《奔跑者》翻拍版中,有一段动作戏配了一首我没听过的冷门流行歌曲,当然,这很正常。我刚才不是说了这是埃德加·赖特的电影吗?你没听见吗?
在场景结尾(大部分内容都在预告片里),主角们来到一栋房子下方开凿的秘密通道。他们刚一进入地下,音乐就突然变得低沉,仿佛我们是在聆听地面上依然混乱的声响。所以,之前作为非叙事性音乐的配乐,现在实际上融入了电影的世界。或者,也许并非如此?又或许,它一直都存在于电影世界中?
这正是埃德加·赖特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但在这里,它与其说是一种风格化的点缀,不如说是对影片整体主题的强化。 《奔跑者》的精髓在于那些让你质疑其真实性的细节,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种元认知之上: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一部电影。但话说回来,这部电影探讨的却是非常真实且切题的话题。或许并非如此?或许它从来就不是?
电影前半段有一幕,格伦·鲍威尔饰演的角色正在和乔什·布洛林饰演的角色交谈,突然间,鲍威尔怒火中烧,猛地将布洛林的头撞向桌子。但随后,就像我最喜欢的《八部半》里的某个片段一样,我们发现这其实并没有发生,而只是鲍威尔脑海中闪过的一个念头,展现了他想要做什么。
在此之前,我们认识了一个角色,一眼就能看出他是“搞笑担当”,因为我们认出他曾在《周六夜现场》节目中出现过。这让人感觉很突兀,甚至有点不合时宜,因为在此之前,这部电影一直一本正经地试图向我们展现一个阴郁的反乌托邦未来,其严肃程度堪比任何一部《饥饿游戏》 。但这个角色的一个特点——他一进入一个新环境,就会立刻说出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最显而易见的事情——却意外地有点搞笑。之后,我们看到一位研究过《奔跑者》剧集历史的人的讲解,他告诉我们,搞笑担当、享乐主义的“老子不在乎”型角色,以及总是活到最后的愤怒“最终幸存者”,都是该剧每一季都会出现的固定角色类型。
一旦我领悟到这个概念,我就完全接受了,并且开始在各个方面都看到了它的影子。影片中有好几处场景,感觉主角似乎已经彻底绝望,直到后来才揭示它们只是梦境。摄像机无处不在,我们有时会看到镜头在“现实”视角和影片世界视角之间切换,甚至还能同时看到多个不同角度的画面。
更微妙的是:我们的男主角(由俊美得不自然的格伦·鲍威尔饰演)额头上有一道疤痕,位置正好是漫画和动画人物愤怒时会凸起青筋的地方,而且每当他生气时,这道疤痕就会格外显眼。与此同时,我们的反派(同样俊美得不自然的李·佩斯饰演)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戴着全脸面具,当他的脸最终露出来时,上面布满了疑似烧伤的疤痕。综上所述,我认为将这部电影解读为对好莱坞美与“普通”外貌标准的探讨,一点也不为过。
影片中明显的剧情点,例如使用深度伪造技术来展示我们已经看过的场景的伪造版本,多个角色承认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作秀,以及对主要反派的夸张刻画——屏幕上显示的武器名称为“命运”或“正义”,这些武器似乎既存在于电影世界中,又存在于电影世界中——所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持续的怀疑氛围,让你感觉自己无法确定所看到的任何事情,电影呈现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被当真。
这感觉像是一种巧妙的现代翻拍方式,原版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部相当笨拙且毫无力度的80年代末讽刺作品。如今,它变成了一部关于媒体操纵的元评论,由一位热爱元评论、热衷于控制、颠覆和操纵我们在银幕上所见之物的导演执导。
或许并非如此?
我一直称这部电影为“翻拍”而非“新改编”,尽管它对原著的还原度更高,而且上映年份也设定在反乌托邦的2025年,与原著的背景年份一致。我从未完整看过第一部电影,只看过一些片段。至于原著,我也没读过,因为在听说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对斯蒂芬·金的“黑暗未来”故事失去了兴趣。不过,至少从剧情简介来看——以及电影中使用的钞票上出现了阿诺·施瓦辛格的客串照片——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对原著的一次更忠实的改编,不如说是对前作的一种回应。
总的来说,我的感觉是他们试图拍出一部本该在1987年就拍出来的电影,而不是一部本该在2025年上映的电影。这是一个典型的讽刺案例,讽刺的对象是当下,而不是未来。
因为尽管我在整部电影中都感受到了紧张气氛的不断累积,让我对所看到的一切都越来越怀疑,让我期待着会有爆炸性的真相揭露……但它却并没有发生。
就动作片而言,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它还不错,也挺吸引人。尤其是在如今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盛行的时代,它所描绘的社会中,逼真却完全虚假的图像能够快速、无缝且无处不在,这提醒我们应该对所看到的一切都保持怀疑,特别是当某些事物能激起我们强烈的反应时。
但我原本期待的是一部像格蕾塔·葛韦格形容她的芭比电影那样“在做事情的同时颠覆一切”的电影,结果却并非如此。这其实并不让我意外,因为我早就意识到这根本不可能,因为这根本不可能。即便这部电影不是关于邪恶的极权媒体公司,也不是由派拉蒙(天空之舞影业旗下公司)发行的。像这样的电影不可能真正辛辣地讽刺当代媒体,因为它本身就是当代媒体的产物。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 《奔跑者》的讽刺意味就会完全颠倒过来,它反而成了它所讽刺对象最糟糕的例子。这种讽刺意味在某种程度上是刻意融入电影及其前提中的:它向观众展示了嗜血成性的观众渴望看到人们以越来越残忍的方式被杀害,而这些观众本身就是在观看一部动作片,片中人们也以越来越残忍的方式被杀害。
但当你考虑到它将这个反乌托邦社会的罪恶简化为一场针对某个特定恶人的复仇行动时,它就显得更加险恶了。尤其当它展现“普通民众”凭借独立杂志和视频揭露的力量而非政府监管或直接推翻政府来取得胜利时,这种险恶感就更加明显了。如果你仔细思考这一点,它与其说是一部讽刺作品,不如说是一个关于反抗的安抚性童话。
所以最好别想太多! 《奔跑者》时长略长了30分钟,结尾也略显仓促,最终只能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动作片。不过,它不乏巧妙之处,想象力丰富,而且贯穿始终的自嘲也颇具趣味。这一切都很有意思,尽管它最终更多的是对电影运作方式的自嘲,而非对社会运作方式的探讨。
在预告片中重点展示的一个场景中(显然是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标志性时刻,因为它被收录在了片尾字幕播放的“杂志”中),理查兹直视着随处可见的无人机摄像头,大喊“别拍我了!”。这显然是故意讽刺的,因为我记得,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一个镜头里没有他的身影。
这部《奔跑者》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暗示观众沉迷于屏幕,将真实的人类生活视为娱乐素材,生活在一个我们时刻被观察的世界里,以至于一切都变成了表演,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故事的前提是,几乎每个人都想杀死我们的主人公,这似乎营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偏执感,但实际上这种感觉却出奇地少。相反,弥漫的恐惧和偏执感来自于一种挥之不去的错觉:你无法相信你所看到的任何东西。
别指望它能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它只不过是对当代媒体肤浅而无力的讽刺罢了。哎,那些真人秀节目的主持人真是一群伪君子,我说得对吧?!
现在我要剧透一下《奔跑者》的一些细节:一个我至今仍没搞明白的场景,以及我对这部电影的预期。然后我会说说这部电影是如何让我失望的,事实上,它可能本来就无法达到我的预期。
理查兹见到那个孩子和他的哥哥后,看了那段解释《奔跑者》运作机制的视频(不仅是电视节目,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也包括电影本身)。关键在于,我们之前看到的一切都是为了节目效果,他们会尽可能地让他活下去,以便呈现最精彩的结局。视频也提醒我们,一切都是假的,节目是如何利用人们的信仰和信任,以及他应该不要相信任何人。理查兹必须离开去安全屋,于是他们把他放在汽车后备箱里,开车送他去更安全的地方。
电影里最诡异的一幕我至今都没搞明白:他钻进后备箱,两兄弟掏出一条毯子在镜头前挥舞,就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或者像电影试图掩盖剪辑痕迹,营造一镜到底的效果,但据我所知,这里并不是这种情况?)
之后,我们和理查兹一起待在后备箱里,只能听到外面发生的一切。听起来他们似乎正在躲避追捕的猎人。同样奇怪的是,场景似乎刻意地阻止我们看到外面的情况。
基于以上种种,我推断,从毯子盖住摄像机的那一刻起,之后发生的一切都是这场“节目”精心策划的一部分。我们会看到理查兹一次又一次地从追捕者手中死里逃生,最终却发现所有人都在和电视台合作,他一直都被耍得团团转。
或许是因为《惊天魔盗团2》的剧情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不管是什么原因,我确信我们仿佛穿越了镜子,眼前那些越来越不真实的景象——整栋房子、迈克尔·塞拉饰演的角色被杀、他一直试图进入的地堡、如今地堡上正在施工的工程、为他欢呼的人们,甚至他劫持的司机——都是精心安排的,目的是让理查兹(以及观众)始终相信他能先人一步逃脱追捕。而事实上,他已经陷入了绝境。
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对原著故事更加黑暗的诠释。一个如此愤世嫉俗、腐败堕落的社会和媒体环境,竟然利用反抗的假象来转移视线、控制民众。这让人误以为自己在与体制抗争,而实际上却一事无成。3而且,这不仅仅存在于故事的世界里,更令人震惊的是:你,观众,此刻就生活在那个世界里!
但随着我脑海中这个虚构的电影版本不断上演,我逐渐意识到几件事:首先,《黑镜》不仅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而且在《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那一集中做得更好(更何况时长只有一半)。其次,一部拥有如此巨额预算和宣传的电影,根本不可能拍出如此阴郁的作品。
说实话,除非他们能以史无前例的完美收尾,否则这会让人感觉像是在玩弄感情。虽然结尾或许令人印象深刻、心满意足,但电影本身却并非如此。影片花了两个小时让观众或多或少地对这个角色产生感情,而我并不认为我设想的故事版本能在不让人觉得完全背叛之前的努力的情况下得到圆满的结局。
如果我们从第一部《奔跑者》电影上映后的十年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一层又一层地堆砌自我意识的元评论只会陷入毫无意义的虚无主义漩涡,以至于你花了太多时间说“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更何况,这部影片传递的虚无主义信息竟然得到了多位媒体高管的认可,尽管它暗示他们也参与了构建影片所讽刺的那种反乌托邦式、操控性极强的社会。所以, 《奔跑者》对媒体和媒体操控最深刻的见解或许是:别指望任何预算超过1亿美元的大制片厂能拍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讽刺作品。
原文: https://spectrecollie.com/2025/11/17/one-thing-i-like-about-the-runni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