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 Company》刊登了企业家/思想领袖费萨尔·霍克(Faisal Hoque)对人工智能的反向解读,他认为人工智能存在三个泡沫。第一个是典型的投机泡沫,资产价格飙升至其基本价值之上(就像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一样)。“这不成泡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第二个泡沫,人工智能也可能处于我们所谓的基础设施泡沫之中,巨额资金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却无法确定未来能否满负荷运转。这种情况在19世纪后期多次发生,当时铁路投资者修建了数千英里不必要的铁轨,以满足未来从未实现的需求。最近一次发生在90年代末,当时人们预期互联网流量需求会激增,因此铺设了大量光纤电缆,而互联网流量需求直到几十年后才真正出现。各大公司正在向GPU、电力系统和冷却基础设施投入数十亿美元,押注需求最终将证明这些容量的合理性。麦肯锡分析师认为,人工智能领域将出现一场价值7万亿美元的“数据中心规模化竞赛”,而到2025年,仅8个项目就已代表着超过1万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承诺。这会像19世纪末的铁路繁荣与萧条那样重演吗?目前尚无定论,但这样想并非不合理。第三,人工智能无疑正处于炒作泡沫之中,即对一项新技术的期望超过了现实,围绕该技术的讨论也越来越脱离未来可能的结果。还记得NFT的炒作吗?那是一个典型的炒作泡沫。人工智能也曾一度处于类似的状态。各种媒体——社交媒体、印刷品和网络——都充斥着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而人工智能的狂热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是企业界的基调。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称,95%的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根本没有产生任何回报。但文章最终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教训:“一个事物可以被夸大到超出其实际能力,但仍然很重要……当估值调整时——而且一定会调整——同样的模式将会出现:专注于利用现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司将在泡沫破裂之前、期间和之后获取价值。” 赢家将是那些采用系统性方法获取价值的公司——采用具有不同时间范围和风险水平的混合投资组合,同时认识到组织中的摩擦点,以便进行有目的的(和整体的)整合。“泡沫论调越盛行,那些愿意采取系统性方法创造价值的人就越有发展空间。” 感谢Slashdot读者Tony Isaac分享本文。
在 Slashdot 上阅读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