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西洋月刊》报道,一些 YouTube 用户注意到他们上传的视频“被巧妙地增强了,视频的外观在创作者没有做任何事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对于那些想要将自己与新的合成内容区分开来的创作者来说,YouTube 似乎有意让他们的工作更加困难。” 当我向 YouTube 的母公司谷歌询问这些视频的情况时,其发言人 Allison Toh 写道:“我们正在对部分 YouTube Shorts 短视频进行一项实验,使用图像增强技术来锐化内容。这些增强并非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的。” 但这是一个棘手的说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没有严格的技术定义,“图像增强技术”可以是任何东西。我询问了更多关于正在使用哪些技术以及其目的的细节。Toh 告诉我,YouTube 正在“使用传统的机器学习来消除视频的模糊、去噪和提高清晰度”。 (目前尚不清楚修改后的视频是面向所有用户还是仅面向部分用户;科技公司有时会对新功能进行有限的测试。)在进行这项实验的同时,YouTube 还鼓励用户使用最近推出的一套工具来制作和发布 AI 生成的短视频。该工具允许用户为静态照片添加动画效果,并添加“例如在水下游泳、与长得像的兄弟姐妹配对等等”的效果。YouTube 并未透露其实验的动机,但有人怀疑这与在整个平台上营造更统一的审美风格有关。正如一位 YouTube 评论员所写:“他们在训练我们这些观众,让我们习惯 AI 的视觉效果,并最终将其视为常态。” 谷歌并非唯一一家急于将 AI 生成内容融入其平台的公司。Meta 鼓励用户使用该公司的“AI Studio”工具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创建并发布自己的 AI 聊天机器人。去年12月,Meta公司负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品副总裁告诉《金融时报》:“我们预计这些人工智能最终会真正存在于我们的平台上,就像人类账户一样……”对于“社交”媒体来说,这真是一个奇怪的转变。那些平台的理念本应是连接人与人,或者至少是分享体验和表演——YouTube在2013年之前的口号是“直播你自己”——但现在似乎专注于让我们消费那些非个人化的、算法化的垃圾。
在 Slashdot 上阅读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