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时任 Canonical 首席运营官的 Matt Asay 回答了 Slashdot 读者的提问。如今,他负责 Oracle 的开发者营销工作(此前,他曾在 AWS、Adobe 和 MongoDB 担任过类似职位)。本周,Asay 在 InfoWorld 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出于开明的利己主义而为枯燥但至关重要的工作——持续集成硬件、安全审计和长期维护——而这些工作,基层志愿者却难以负担”的公司所做的开源贡献。[如果]你看一下 Linux 6.15 内核贡献者名单(仅举一例),按变更集衡量,排名靠前的贡献者是英特尔……再举个例子:以去年对 Kubernetes 的贡献为例。谷歌(当然)、Red Hat、微软、VMware 和 AWS 都位居榜首。这并不是因为它看起来很吸引人,而是因为它们通过销售 Kubernetes 服务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有些公司(包括我的公司)销售专有软件,因此我们很容易在心理上将这些供应商与许可费用或封闭的云服务联系起来。这种偏见很容易让人忽视实证贡献数据,而这些数据恰恰表明开源贡献规模巨大。Asay 指出,Oracle 对 Linux 做出了诸多贡献:在 Linux 内核 6.1 发布周期中,Oracle 以修改整个内核代码行数的排名跃居榜首……Oracle 为我们常用的 Linux 系统修补了内存管理结构,并指导了块设备驱动程序。Oracle 的内核工作也并非昙花一现。在之前的几个版本中,该公司在 5.18 版本中荣登“内核核心”排行榜榜首,此后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帮助实现了 Maple Tree 数据结构和其他性能提升。当然,这些补丁不仅支持 Oracle 云基础设施 (OCI),还能提升旧款 ThinkPad 上 Ubuntu 的运行速度。自私自利的贡献?绝对是。公共利益?同样绝对如此。这不仅仅是 Oracle 的事情。当我们将视角拓展到 Oracle 之外时,这种模式依然适用。 2023年,我撰写了一篇关于亚马逊“静悄悄的开源革命”的文章,展示了AWS如何突然出现在GitHub提交日志中,尽管该公司此前一直保持沉默。(披露:我曾负责AWS的开源战略和营销团队。)早在2017年,我就认为云供应商开源代码是为了通往专有服务,而非最终产品。这两种观点至今仍然正确,但它们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点:抛开动机不谈,代码的流通和社区的受益。如果你关心结果,动机其实并不重要。或者,动机可能很重要:让公司贡献代码是为了帮助他们创造收入,这比出于慈善目的的贡献更可持续。前者是持久的,而后者则不是。还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因素:规模。“大型供应商拥有社区项目无法比拟的资源。” Asay 在文章最后敦促读者“关注代码提交”并“拥抱混合动机……重点不在于成为圣人,而在于可持续的、共享的创新。每家公司(实际上每一位开发者)都会出于某种形式的自身利益做出贡献。这是规则,而非例外。拥抱它吧。”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会看到更多违反直觉的贡献者名单。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代码生成,但仍然需要有人集成这些补丁、编写测试并将它们引导到上游。那些因基础设施脆弱而损失最大的公司——云提供商、数据库供应商、芯片制造商——将为此买单。如果以史为鉴,他们会悄无声息地这样做。
在 Slashdot 上阅读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