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的前景正在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体的故事。
每家软件公司都会以同样的方式从人工智能的突破中受益吗?
数据表明,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分化的市场:PLG 和消费类公司经历了转型资本效率的提升,而企业软件的收益则较为平缓。这种分化反映了商业模式、客户行为和竞争态势的根本差异,而人工智能放大了这些差异,而非消除了这些差异。
产品驱动型增长型公司的人均年回报率 (ARR) 正在经历天文数字般的提升。Cursor 和 Lovable 等公司展示了 AI 如何将整个开发周期从几周压缩到几小时。当你的产品能够自动销售,客户无需人工干预就能上手时,AI 的生产力提升将直接转化为利润。
这些企业面临的数学难题令人瞩目。传统的SaaS公司每位员工的年经常性收入(ARR)可能达到20万美元。而通过AI赋能的PLG公司,每位员工的年经常性收入(ARR)接近50万至100万美元。区别在于运营杠杆:当AI同时处理客户获取、产品开发和支持功能时,人力资本需求大幅下降,而收入却呈指数级增长。
企业软件的情况则更为复杂。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日常开发和运营任务,这些公司将获得短期效率提升。然而,企业销售的基本经济效益保持不变。复杂的采购流程、漫长的实施周期以及以关系为导向的销售策略阻碍了自动化的发展。
尽管生产力不断提升,竞争仍迫使企业软件公司维持庞大的研发团队。新的竞争战场聚焦于集成广度而非核心功能。现代企业软件需要 150 多个集成,而十年前只有 5 个。每次集成都需要专业知识、持续维护以及了解客户环境的前沿部署工程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人工智能时代,前沿部署的工程师的价值正在提升,而不是降低。虽然人工智能可以编写代码并实现自动化测试,但它无法应对企业IT部门的复杂政治环境,也无法为财富500强企业设计定制化工作流程。这些以人为本的活动才是企业软件的真正价值创造。
融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差异。去年,67% 的新企业软件订单流向了人工智能公司,但这些公司仍然需要庞大的团队来服务企业客户。与此同时,企业将 1-5% 的收入分配给 IT,而 10-70% 则分配给劳动力成本,这表明即使 IT 效率显著提升,对整体企业经济的影响也有限。
双速经济为不同类型的公司带来了不同的战略需求。PLG公司应最大限度地采用AI,以实现前所未有的资本效率。企业软件公司应将AI投资重点放在产品差异化和客户体验上,而不是期望大幅裁员。
这种分歧代表着软件商业模式评估的根本性转变。随着人工智能能力的扩展,资本高效的PLG公司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软件之间的差距将会扩大,从而在同一行业内创造出不同的投资格局和增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