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美国又开始有 80 年代的感觉了

Posted on 2025-08-08
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有多讨厌90年代?那种压抑的音乐,那种对一切事物都带着讽刺的疏离感,那种解构主义的叙事,那种道德相对主义,还有后现代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全面占领。哦,我上周才说过这些?好吧,让我再说一遍。

与其痛骂90年代,不如让我来聊聊80年代。那真是太棒了。美国正火力全开,里根让清晨重现,苏联则展现出黑白分明的对抗形象。但正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

那是一个充满真挚故事的时代。洛奇为了报仇,刻苦训练,在血汗和泪水交织的蒙太奇画面中,连续十分钟猛击杜夫·伦德格林,为死去的朋友复仇。之后,就连俄罗斯人也忍不住为他欢呼。没有一丝讽刺,只有纯粹的“只要你努力,就能做对的事”的动力。
或者1985年的《摩登保姆》怎么样?两个书呆子赋予芭比生命,芭比教他们如何与真正的女孩交谈。这有点傻乎乎的,有点媚俗,但同时也很真诚。书呆子气的十几岁男孩很难和女孩搭讪!但他们可以学习,如果他们学会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那部电影其实是我最早想移民美国的记忆。我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看的,但我记得看完之后我心想:“我一定要去那里。” 80年代美国那种真诚乐观的精神真是太有魔力了!
或者说音乐?你知道1986年萨布丽娜的《BOYS》MV对一个刚刚发现女孩魅力的丹麦男孩来说意味着什么吗?真是奇迹。奇迹!而且,它再次展现了这种傻傻的却又真挚的能量。男孩女孩彼此喜欢!他们享受着追逐的乐趣。两性之间并非注定永远在东线的战壕里对峙。

回到今天。感觉我们终于从90年代西雅图的阴雨绵绵中走出来,回归到80年代阳光明媚的洛杉矶氛围。持续的悲观情绪、各种取消活动以及如履薄冰的氛围,都已让位于某种更加光明、大胆,当然,也更加美好的事物。一种乐观、一种轻松、一种自信。
首先,美国掀起了“斯威尼热”。 “悉尼·斯威尼牛仔裤好棒”运动已经主宰了数周的舆论,但美国鹰报非但没有卑躬屈膝地道歉,反而加倍发声,发表声明,现在又把矛头指向了拉斯维加斯!

斯威尼本人也一直保持着强劲势头。现在,巴斯金-罗宾斯 (Baskin-Robbins) 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广告活动,既像《怪诞科学》(两个书呆子!),又像《男孩男孩男孩》 (Boys Boys Boys) 的音乐视频。没有暗示这最终可能会带来麻烦。只是一个自信满满的 IT 女孩,吸引着全国的目光。
男模最近也在经历一段康复期。我超爱《F1:电影版》。它延续了杰瑞·布鲁克海默《壮志凌云》的经典悲情:真正的男人为了追逐荣耀、为了下一代,不惜冒任何危险,而爱情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能力出众却又不失女性魅力的女性伴侣。
再说一次,这是一个完全真诚的故事,蕴含着伟大的道德。代沟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年轻的能人速度快,但经验不足。老一辈的人可能脾气暴躁,但他们的智慧来之不易。

这部电影里的多样性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刻意!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性在男性主导的世界里领导工程部门,一开始她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她的设计太循规蹈矩了。但布拉德·皮特却大胆地设计了一款脏空战斗机,她也因此脱颖而出,凭借智慧和才华赢得了桂冠。这难道不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吗?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他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自90年代以来充斥在后现代文化中的讽刺、玩世不恭和不敬。坦白说,他对此感到厌倦!今天来看这段访谈依然精彩。华莱士早在1997年就做出了正确的诊断。但直到2020年代中期,我们才完全接受它的结论。
我们需要真诚的价值观和美德。我们需要不惧宏大叙事的真诚故事。这些故事不必不断地解构“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而要敢于坚定地捍卫“某些生存方式确实更好”的理念。我们也需要享受生活!我们需要摘掉那些把世间万物都视为某种不公或压迫的典型例子的有色眼镜。我们对科技和进步心怀感激!

这就是斯威尼竞选团队的目标。这就是布拉德·皮特在《F1:电影版》中参赛的目标。这就是我来这里的目的!
虽然我很喜欢旧大陆的羊角面包,但每当我回到欧洲久了,就会更加渴望那种独特的美国式乐观、热情和决心。给我来点《怪诞科学》!给我点《萨布丽娜在泳池边》!给我点美国80年代的氛围!

原文: https://world.hey.com/dhh/it-s-beginning-to-feel-like-the-80s-in-america-again-68c2708e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