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什么也不做

Posted on 2025-08-04

你不休息——你消失了:一直滚动屏幕直到拇指酸痛,一直连续观看直到眼睛失去知觉,躺在那里沉浸在焦虑之中,这种焦虑源于你逃避神经系统所渴求的东西——什么都没有。

真正的虚无是一种行为。一种拒绝——拒绝让每一刻都通过输出来证明自身。它拒绝接受这样一种观念:你内心的动物应该被当作一台机器来对待——仅仅因为它还没有坏就被期望继续运转。

每个动作都需要练习。你不能突然决定停止表演,然后指望你的身体能够记住如何在没有功能的情况下生存。

从小事做起。在你的空间里找一个角落——一个不会让人觉得效率低下的地方。不是你的办公桌。不要正对着你的愿景板。绝对不要放在手机能和你眼神接触的地方。关掉所有提示音、嗡嗡声和吸引注意力的噪音。如果这听起来不可能,记住:这不是抵抗,而是退缩。

闭上眼睛,静静地坐着,感受没有东西需要检查、修复或完成的不适感。思绪会涌上心头——成千上万个紧急任务突然变得至关重要——就像一只被饲养来放羊的边境牧羊犬,因为没有东西而惊慌失措,在阳光下追逐猫、孩子和灰尘。让它在空旷的田野里转圈吧。你活在世上不是为了管理你的思绪;你活在世上是为了记住,你不是它制造的混乱。

接下来尝试一个更大的挑战——躺在地板上。不是沙发,也不是床——而是地板。感受它毫不妥协的硬度贴着你的后背、肩膀和头骨。注意你的身体,带着它所有的柔软和脆弱,是如何围绕着这不可动摇的表面做出调整的。这种柔软的肉体与坚实地面的碰撞,是一场关于你和你的Casper床垫从未被设计过的臣服的对话。

地板不会适应你的喜好。它就是那样——在它拒绝调整的过程中,你全身都会吸收一种根植于现实而非舒适的放松。你的脊柱在阻力下找到了自然的曲线;你的呼吸也随之调整,以适应重力的真相。

对于那些准备拓展“无”的修行的人来说,花园是个不错的选择。园艺本身就富有成效。只需置身于自然生长的万物之中。寻觅一片绿地,占据一小块土地,然后观察。光线穿过树叶,创造出不为特定个体而存在的图案。鸟儿落在树枝上,转移重心,然后出于自身的原因再次飞起,这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美。

树木是无所事事的大师。它们生长,是的,毫无紧迫感,从不与其他树木比较自己的进步。它们静静地站着,扎根于未经任何表现触及的深处。

即使是平凡的小事,也能成为一种习惯。比如手洗衣服——并非迫不得已,而是因为肥皂和水的韵律、手指间布料的质感、轻柔的摩擦,以及从脏污到洁净的转变,都蕴含着某种意义。用心和时间,就能让平凡的事物焕然一新,这是一种简单的炼金术。

但或许最能体现“臣服”的,是在沐浴中。不是快速地泡个澡,也不是一边听播客一边做其他事情,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无可逃避地与炎热和孤独相遇。

当水变成你肌肤的延伸,穿透你不知不觉承受的层层压力,让你的目光变得柔和。你的身体正在释放压力、恐惧和挣扎,为你无尽的成长服务。

你的大脑会给你提出各种问题需要解决,各种计划需要制定,各种未来需要担忧。然后你又会回到那种皮肤上热气腾腾的感觉,水流拍打瓷器的声音,以及那种无处可去的奢侈感。

最深层的修行,是学会在一切之中什么也不做。排队等候时,放下手机。开车时不听收音机。坐在办公室里,闭上眼睛十分钟,任凭周围喧嚣纷扰,感受那份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存在的平静。

我知道你们有些人在想什么。你们已经掌控了自己的人生。这台机器运转正常——钱财滚滚而来,快乐触手可及,幸福也唾手可得。何必去打扰一个能带来好运的系统呢?既然充实的生活似乎已经足够好了,何必再去培养空虚呢?

机器无法给予你的东西:思绪之间的空隙,你真正的选择就在那里。停顿片刻,你就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不是被训练成想要什么。在负空间里,灵感并非源于努力,而是来自某个更深层的源泉,只有当你不再要求它立即产生时,它才会打开。

这台机器可能会给你提供食物和娱乐,但它也会让你远离那些在监视下表现不佳的自我部分。

这是为了重新夺回刺激与反应之间、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问题与答案之间的领域。在那片领域里,存在着机器无法触及的一切:直觉、真正的渴望、理解、品质、美。

问问自己——认真地问问自己:你精心构建的生活可能运行得很完美,但它适合现在的你,还是适合你一直努力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虚无并非终点——它是不合理自我回归的媒介。并非那个为了表现而优化的自我,而是那个活在叙事之间、在文字之下呼吸、并记住你思维所遗忘之事的自我:如何渴望不合理生活。

所以问题不在于你是否需要这些,而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什么都不做——不再演绎那种一旦偏离剧本就会崩溃的人生。

原文: https://prickly.oxhe.art/nothingness/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