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为应对气候变化,挪威欲成为欧洲碳排放源

Posted on 2025-07-28

欧盟64国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液化二氧化碳将通过船舶运输至“世界首个碳运输港”——北海的一个岛屿,在那里,二氧化碳将被“埋藏在海床下一英里半的一层海绵状岩石中”。挪威政府将承担该项目10亿美元一期工程的80%,另有7.14亿美元来自三家化石燃料公司,用于持续扩建(此外还有1.5亿美元的欧盟补贴)。作为欧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挪威正在利用其化石燃料收入,探索“碳倾销”能否奏效。今年夏天,世界上第一批碳货物抵达,装载着来自挪威一家水泥厂的 7,500 公吨液化二氧化碳。如果不这样做,这些二氧化碳就会排入大气……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该项目的支持者——壳牌、Equinor 和道达尔能源公司以及挪威——表示,他们的设施每年可以将 500 万吨二氧化碳泵入地下,约占挪威年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在挪威布雷维克的海德堡材料水泥厂],当充满二氧化碳的热空气从水泥窑中涌出时,工厂会使用邻近峡湾的海水对其进行冷却。冷空气进入一个腔室,在那里被喷洒胺,胺是一种在低温下吸附二氧化碳的化学物质。胺雾沉降到底部,将二氧化碳一起带下。项目经理安德斯·彼得森 (Anders Pettersen) 表示,其余空气从烟囱中飘出,其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约 85%。随后,海德堡材料公司利用窑炉的余热破坏化学键,使胺释放出二氧化碳。纯净的二氧化碳随后进入一个形似巨大钢铁心脏的压缩机,在那里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低,最终变成液体。液态二氧化碳会一直留在储罐中,直到船只将其运走。运营商预计,该系统最多可以捕获该工厂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40万公吨,相当于道路上约9.3万辆汽车的排放量……另有三家公司也计划效仿:Ørsted公司将从丹麦两家生物能源工厂输送二氧化碳;Yara公司将从荷兰一家化肥厂输送碳;Stockholm Exergi公司将从瑞典一家燃烧木材废料的生物能源工厂输送碳。所有这些项目都获得了各国政府和欧盟的巨额补贴——这实际上降低了这些公司在实验中的风险。专家表示,随着欧洲碳排放法规日益严格,排放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不断上升,安装和运行碳捕获设备的成本和相关难题可能开始变得更具经济意义。然而,他们表示,很难想象许多公司会在没有大量补贴的情况下决定投资碳捕获……首批货物将由专为该项目建造的全球最大二氧化碳运输船“北方先锋号”运输。这艘430英尺长的船可在甲板下方的储罐中容纳7500公吨二氧化碳。这些储罐将二氧化碳冷却至零下15华氏度(-15华氏度),并以相当于潜艇在水下500英尺(约150米)处外部感受到的压力挤压,使其保持液态。虽然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极端,但考虑到该船用作燃料的液化天然气必须储存在零下260华氏度(约-190摄氏度)的环境中。“将二氧化碳制成液体并不难,”斯坦福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教授莎莉·本森说道。北方先锋号的设计目标是比普通船舶减少约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对于旨在消除碳排放的项目至关重要。这艘船燃烧天然气,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船用柴油(尽管天然气开采与甲烷泄漏有关)。该船使用旋翼帆来捕获风能。它还会持续吹出气泡,以减少船体在水中航行时的摩擦,从而减少燃料消耗。“北极光号”每向地下输送100吨二氧化碳,预计就会向大气排放3吨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燃烧运输燃料的方式。最终,这些碳会流入一条“贯穿北海并进入其下方岩石层的管道——这项工程壮举有点像反向钻探石油……”文章写道。“几个世纪以来,它会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最终被封存在矿物中。”

twitter_icon_large.png facebook_icon_large.png

在 Slashdot 上阅读更多内容。

原文: https://hardware.slashdot.org/story/25/07/26/0358240/to-fight-climate-change-norway-wants-to-become-europes-carbon-dump?utm_source=rss1.0mainlinkanon&utm_medium=feed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il Dash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