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猫(不是真正的猫)给了我们 Z 世代的凝视。
许多Zoom用户认为,关于“Z世代凝视”的报道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他们说,如果真有这种现象,那也只是对长辈们愚蠢行为的回应。
然而,不知何故,这个最近在TikTok上提出的概念立刻得到了千禧一代、X世代和婴儿潮一代的认可。他们将其描述为,在面对直接提问或互动时,人们会露出茫然甚至焦虑的表情。有时,Zoom用户在客服方面可能缺乏任何问候或回复。 进一步的报告指出了一种可能相关的趋势,即 1997 年至 2012 年之间出生的人接电话时不会打招呼。
任何笼统地概括代际的观念——千禧一代的“ 创业失败”,X世代的“ 懒人”心态,婴儿潮一代的“毁天灭地”——总能激起那些曾经的宿敌,让他们走到一起,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如今,轮到新一代人了,我们听到了他们不付酒吧账单、 对宗教出人意料的兴趣、容易上当受骗的网络骗局,以及对宽松裤子的热爱。很少有东西能像共同的抱怨和评判那样,轻易地将人们团结起来。
但这种“盯着看”的现象也反映了我们重视的社交技能,以及我们如何学会重视这些技能;这些担忧不仅仅局限于眼神交流和积极倾听。审视我们的困扰和由此引发的强烈反应,我们就会发现,Z世代的这种盯着看不仅关乎Zoomer,也关乎那些被Zoomer烦扰的人。
Z 世代凝视存在吗?
Z 世代凝视最困难的事情是找到真正愿意公开承认自己这样做的 Zoomer。
在与几位Z世代人士交谈时,我得到的主要回应是,他们认为自己或任何朋友都没有犯Z世代式的凝视。自由撰稿人、前Vox研究员萨姆·德尔加多(Sam Delgado)表示,她并不认同她所理解的“谈话时面无表情的凝视”。“一开始我有点困惑,因为我以前没听说过,或者一开始不太明白,”德尔加多说。“虽然我的其他Z世代朋友不像我这么健谈,但我从未见过他们有这种凝视。”
凯特·斯旺克(Kat Swank)是一位出生于1997年的年轻人——属于Z世代——她说自己不会用毫无光彩的目光注视别人,但她也对此表示怀疑。“我的TikTok‘为你推荐’页面确实告诉我这是真的,”斯旺克告诉Vox。“但我觉得我从未真正遇到过这种情况。”
显然,询问人们是否做过令人尴尬的事,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应。我采访过的心理学专家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这种凝视的起源及其意图的同行评审研究,但他们认为,至少有一些Z世代的凝视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这种事。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现在年轻人看待老年人的方式与过去几代人有很多共同之处。
布法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迈克尔·普林(Michael Poulin)研究人们如何应对逆境,他说他见过“无数”Z世代的眼神。他对这种茫然的目光非常熟悉,也亲身感受过那种沉重的空虚感。但他指出,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的部分职责就是环顾四周,看着一群渴望去别处的年轻人。自从普林开始教书以来,或许从远古时代开始,无论哪一代的学生,都一直盯着他,眼神空洞。
普林表示,他过去见过千禧一代学生的这种眼神。他指出,Z世代的眼神或许并非Z世代独有,而是老一辈人抱怨新晋年轻人的一种传统体现。这和我们父母告诫我们要直视对方的眼睛,用完整的句子回应对方,或者提醒我们餐桌上不要懒散,或者握手要有力一样。
显然,即使在遥远的过去,我们中的一些人也没有进行足够的目光接触,态度过于生硬,弯腰驼背,姿势糟糕,并向周围的成年人分发脆弱的奶昔。
“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成年人——已经过了十几岁和二十几岁——都会告诉自己,我们肯定比那时更好,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神话,”普林说道。他断言,那些抱怨Z世代的老年人,很可能在他们年轻时也曾有过一些被抱怨的互动。“这不是第一代未能像个积极回应的成年人那样行事的一代人。”
不过,普林表示:“我愿意推测Z世代的情况可能更糟一些。”他指出,在社交媒体上集体抱怨Z世代是一种新现象。抱怨年轻人过去总是被困在教堂礼拜后、足球训练或午餐后等较小的社交圈子里,而现在这一切都发生在网络上,被记录下来、放大,并有可能迅速传播开来。这或许至少是千禧一代能够感同身受的问题。
Z世代的凝视并非完全是虚构的
Z 世代可能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凝视的原因之一可能与老一辈对此如此敏感的原因相同:人际交往的数量和类型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老年人拥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社交经验,其中大部分经验都发生在疫情封锁切断我们彼此联系、改变我们互动方式之前。许多人还记得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互动,这是人际交往方式的又一次巨变。对于千禧一代及以上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应对各种面对面交流的社交技能,因此,与没有这些技能的人相遇可能会感到突兀,甚至不协调。
虽然每一代人都可能存在一些令前几代人感到厌烦的社交行为,但Z世代之所以会表现出茫然的眼神,或许另有原因。这一切都源于两大转变:互联网和疫情。
“他们看着我,就像在看电视节目一样,”巴纳德学院教授塔拉·韦尔说道。韦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感知、认知和自我意识方面。和普林一样,她也看到过一些学生露出Z世代的目光。
如果您的社交互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浏览无数张面孔或盯着镜头,那么它可能会影响您与人面对面互动的方式。
很好地向我解释说,这种凝视让她想到了“自我客体化”的概念,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将自己视为一个客体或仅仅根据自己的外表,并开始将其他人视为客体和图像。
“我们并不认为他们是充满活力、与我们互动的人,他们充满思想和情感,活生生的,”韦尔告诉 Vox。“如果你只是把人看作想法或图像,你看待他们就像在翻阅旧杂志或浏览手机一样。”
不难看出社交媒体和自我物化之间的联系。
如果你的社交互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休止地浏览脸书或盯着镜头,这可能会影响你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如果每个人都没有引起你的注意,他们就会无休止地滑动屏幕。此外,Z世代是第一代伴随着Instagram、TikTok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全面迭代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也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许多面向客户的互动——订购披萨、与客服代表交谈、购买电影票——这些都已经自动化了。
当然,科技发展并非Z世代高中和大学时期唯一发生的事情。疫情期间,许多人也经历了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活和学校都被迫停课,线上教学也被迫暂停。
千禧一代Z世代的斯旺克说,在她高中时代,她可以完全使用Snapchat、Facebook和Instagram(“旧版Instagram,你会用深褐色滤镜上传你见过的最丑的照片”)。当时,她还没有TikTok,这些社交媒体平台还没有将其如今已非常复杂的算法融入到应用程序中。但她的同龄人都做到了。
作为一名零零后,她怀疑自己避开了最糟糕的情况:TikTok 的访问权限加上疫情。所有这些,加上“你的社交生活完全在线上?我只能想象,你的社交技能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斯旺克说。“在网上,你可以停止与某人互动,你不需要和他们说话——我完全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会渗透到现实生活中。”
虽然我们许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受到了封锁的影响(并且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社交媒体),但 Z 世代是唯一没有体验过之前成人社交生活感受的一代。
为什么 Z 世代的凝视如此令人反感
韦尔研究的一部分是人类如何相互反应。她关注细微的瞬间,比如我们与人交谈时如何调整语气,或者我们如何对细微的暗示做出反应——微笑的开始、眉毛的轻微扬起、笑声的结束等等。这些细节帮助我们解读互动,从而保持良好的对话,或者结束一场已经结束的对话。
Z世代的凝视似乎与这些现象截然相反。凝视的人可能不了解或不想回应这些暗示;他们可能缺乏帮助对话对象的实践或知识。同时,被他们盯着的人也无计可施。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这种凝视如此令人厌烦,无论凝视者是否有意。
“人们把它解读为社会排斥,”布法罗大学教授普林告诉我。“作为社会生物,人类没有什么比这更憎恨的了。没有什么比被拒绝更让人心痛的了。”
如果说那些感到沮丧的人,或者对这种言论感到厌倦的 Z 世代能得到什么安慰的话,那就是年轻一代很可能会放弃他们标志性的凝视。
“Z世代会逐渐摆脱这种模式,因为人们会继续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普林说道,并指出这种模式的速率可能与在面对面互动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人不同。“他们会进行更多的面对面互动,并且会体验到参与和不参与的后果。”
当他们这样做时,老一辈可能会找到其他事情来抱怨。
原文: https://www.vox.com/culture/420372/gen-z-stare-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