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我的生活遵循(物理/数字)极简主义的原则:
- 我没有社交媒体账号,从来没有,也从未对它们感兴趣(尽管我拥有一些工作场所和社区账号的管理员权限)。没有Friendster,没有Plurk,没有Fourquare,没有Path,没有Facebook,没有Instagram,没有Twitter,没有Tiktok……(我有一个LinkedIn账号,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不过我确实有Whatsapp、Line和Discord等即时通讯应用。
- 我没有订阅。如果我想读点什么,我会直接从书签导航到相应的网站/博客。
- 我不上电商网站。如果我需要从这些网站买东西,就得请朋友帮忙。我以前在电商工作的时候,同事们都觉得很困惑。
- 对于我想买的每件东西,我都会深思熟虑,我的家里摆满了我真正使用的东西、我真正阅读的书、我真正玩的游戏。
然而,我对关于极简主义的文章却很反感,因为它们通常来自非常原始的视角和假设,一个好的概念在糟糕的文化翻译中变得糟糕。它们通常基于对富足和过度的假设,从你是一个被动消费者、毫无自主权的角度来看待你。而在我所在的地区,这些网站上所推崇的极简主义生活,充斥着诸如“正念”之类的流行语,其实只是你一开始就一无所有的结果。它会进一步让你羞于承认你坚持拥有某些东西,让你为自己买到你从10岁起就梦寐以求的毛绒娃娃或夏装而感到尴尬。它会让你相信你想要一种一无所有的生活。
需要明确的是,清理杂物本身并非坏事,阴暗模式才是真正的问题,但对其进行道德评判则非常糟糕。妖魔化事物并不能让人们戒掉它们。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罪恶快感的诱惑力可能越来越强。我拒绝为每周的焦糖拿铁、房间里堆满的桌游和书籍、在枯燥的个人网页上投入的活力消遣以及聊天的时间感到内疚。毕竟,最好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掌控和塑造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珍视什么,可以放弃什么。
原文: https://mirroredworld.bearblog.dev/minimalism-is-a-c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