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没心情读太多书的人,我来分享一下。我正在制作一个播客系列,名为“转折点”(Pivot Points),讲述冥想练习中的转折点体验,这些体验会改变冥想者对进一步练习可能带来的改变的认知。也就是所谓的“糟糕透顶”的时刻。
我通过采访三组人对它们进行三角测量:从业者分享关于这些枢轴点从内部感觉如何的第一人称报告;枢轴点的科学现状;教师分享他们与学生的传统和经验对枢轴点的看法。
我正在寻找愿意接受采访的练习者,分享他们在本系列中遇到的关键点。我不会发布我们的完整对话,只会发布一些片段,穿插在故事中。也就是说,这些对话无需精心雕琢。我们可以就着轻松的聊聊你冥想练习中最奇特、最激烈的时刻。这会很有趣。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填写这张表格。
我。
《自然》杂志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估计,2022年将有近6100万美国人尝试冥想。但环顾四周,我并没有看到6100万个佛像。也就是说,看起来18%的美国人口似乎并没有直接领悟到心的光明本质、自我的无常或一切现象的空性。
冥想的主流流行大多与正念的入门版本挂钩,这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冥想体验,或多或少类似于散步或听轻松的音乐。感觉确实不错!但这些通常不会带来心理上的转变。许多刚开始冥想练习的人会感到无聊、倦怠,或者只是找不到继续冥想的理由。
时不时地,有人开始冥想,最终汇报说自己的整个心理状态都得到了彻底的转变。通常情况下,虽然并非总是如此,但都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些报告对我们其他人来说几乎毫无意义。他们喋喋不休地谈论着“空性”、“无常”,或者,但愿不会是“觉醒”。但他们的说法在我们未经冥想转变的心灵中毫无意义,所以他们只是被弹回,就像听到别人讲述自己的梦境一样。
正如@bashu_thanks 的精彩推文告诉我们的那样:深度冥想的突破就像一个英语使用者学习如何用日语思考,发现这是他们做过的最具心理变革性、体验最迷人的事情,然后试图告诉所有英语思维的朋友如何去做……但他们是用日语做的。
在各种冥想传统中,通常只有在修行者积累了某种经验,能够开阔他们对可能性的理解之后,才会考虑开始更高级的修行阶段。或者,至少要让他们有理由对冥想的功效抱有“信心”。
在佛经中,“信”是五根之首。上座部僧人菩提比丘评论道,对于内观智(他称之为通往觉醒的直接途径)的培养,“信能提供灵感和渴望的元素,引导心灵远离疑惑的泥沼。” 2
心理学家兼佛教冥想老师丹·布朗写道,在佛教文化中,信仰通常源于对导师的接触,“通过与传授建议的圣人会面而产生”。
“让这次会面令人信服的是灵性存在的真实存在。许多佛教经典都记载了圆满大师们非凡的品质和事迹。” 接触这些上师是第一个转折点,也是人们第一次获得坚持冥想练习的动力。
“这种相遇的结果被称为生信的确信……这种相遇产生了确定性的效果;在听闻者的心识相续中产生了某种东西……从吉祥相遇期间产生的兴趣时刻起,整个通往启蒙的道路开始成熟。”
从佛教文化到西方世俗现代性的过渡过程中,这种动力在某个阶段已经基本消退。西方人仍然会偶然遇到一些能够开阔他们视野的老师。但总体而言,信仰,更不用说对冥想练习的变革潜力的信仰,并非世俗现代性的决定性特征。恰恰相反——我们重视经验可验证的证据。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转折点:冥想练习中的转变体验,可以改变我们期望通过进一步练习实现的事情。
我认为这些体验是当今冥想中最有趣、最鲜为人知的方面之一。它们连接着冥想的表面和更奇特、更强大的深层。我认为,帮助公众理解这些体验——哪怕只是分享一些表明它们真实存在、在冥想时就能发生的事例——都能帮助到我们这6000万冥想者,以及更多对冥想充满好奇的人。
因此,正如现在人们所做的那样,我决定制作一个关于他们的播客。
二.
这期播客由“醒来”冥想应用提供支持,将以叙事形式呈现,共5集。我将通过采访三组人来探讨其中的关键点:
-
我会与冥想练习者交谈,聆听他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他们内心深处第一次经历的转折点。我的目标是采访足够多的人,以便我能发现贯穿他们内心的模式和主题。 (注:服用迷幻药不算。我感兴趣的是冥想引发的转折点,而不是药物引发的转折点。后者似乎比前者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被记录下来。)
-
接下来,由于高级冥想的研究现在正在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我将采访科学家来报道我们对枢轴点科学的了解和不了解的内容。
-
最后,我会与老师们交流,了解深厚的经验和沉思的传统对转折点的看法。
这和我以前的播客模式不同,以前的播客只是发布与一个人的长篇对话。我不认为我们缺少关于一个人的蜕变式冥想体验的故事。但读到一篇与我自身经历如此格格不入的报道,我感觉有些不真实。
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东西将来自于汇编 20、30、800 个关于人们的转折点经历的采访,足以找到可能适用于一般转折点的共同模式,并有助于让更广泛的公众更容易理解它们。
枢纽点通常是什么感觉?人们练习多久后才会出现枢纽点?它们会改变人们练习的原因,还是更容易坚持下去?它们是短暂而短暂的顿悟,还是会留下永久的印记?如果我们尝试,能否在练习的早期阶段发现它们?还是将它们视为目标会彻底破坏练习?枢纽点会在脑电图 (EEG) 或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扫描中显示出来?等等。
这封邮件的实际目的是招募参与者进行实践者访谈。所以,如果你是一位经历过类似转折点体验的冥想者,我很乐意与你聊聊。
从逻辑上讲,由于播客是叙事性的,我不会发布我们完整的录音对话。我只是从大家的对话中挑选一些短片段,希望它们能整理成一个连贯、甚至引人入胜的故事。
也就是说,就我们的采访而言,无需刻意雕琢。我们只需轻松地聊聊你冥想练习中最奇特、最激烈的时刻。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填写这张非常简短的表格:
如果您想支持该项目,但不想公开接受采访,或者觉得它不适合您,您仍然可以通过分享推文或将调查链接(https://tally.so/r/wa1aPZ)发送到您的秘密冥想群聊和 Discord 群组来帮助我击败淡化 Twitter 上链接的算法。
如果一切顺利,我会在采访过程中分享一些我最喜欢的片段。如果你对这些“转折点”——我们对冥想能对我们这些卑微的人类心灵产生的影响的期望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想得到解答(或至少想探究一下),请告诉我。
最重要的是,请记住,虽然我们可能会像 Sam Kriss所写的那样,“把不帅的拉进这毫无滋味的虚空”,并且“兄弟们需要考虑一下,这个世界上有些传说是兄弟们无法理解的”,但枢纽点不必停留在那些萦绕不帅的无形传说之中。虚空本身不过是滋味。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一点,不妨试着去理解。当然,要利用那些伟大的理解工具:播客。
大家好,我是Oshan 。本期简报探讨社会科学和冥想科学。如果您正在阅读本文但尚未订阅,可以点击此处加入:
先前报道:
是的,是的,每个人都是佛,等等。我们都是一尊伟大的佛,正在与自己互动。但你内心深处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另一个例子:15 世纪的藏传佛教徒扎西南杰在其《五部大手印行道本然状态》中明确提到“那些……有机会相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