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伦敦遭受袭击

Posted on 2025-07-07
open?token=eyJtIjoiPDIwMjUwNzA3MTM1NjM4L

2005年7月7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发了这封邮件? 点击此处订阅以获取更多信息
https%3A%2F%2Fbucketeer-e05bbc84-baa3-43

伦敦遭受袭击

2005年7月7日

艾德·韦斯特
7月7日
https%3A%2F%2Fbucketeer-e05bbc84-baa3-43
https%3A%2F%2Fsubstack.com%2Ficon%2FLuci
https%3A%2F%2Fsubstack.com%2Ficon%2FLuci
https%3A%2F%2Fsubstack.com%2Ficon%2FLuci
https%3A%2F%2Fsubstack.com%2Ficon%2FNote

在应用程序中阅读https%3A%2F%2Fsubstack.com%2Ficon%2FLuci

和数百万人一样,我还记得20年前的今天,我乘坐地铁的情景。我记得《地铁报》的头版刊登着伦敦超越巴黎赢得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喜讯, 雅克·希拉克用高卢人的口吻嘲讽巴黎输给了食物;我还记得凯莉·霍尔姆斯在特拉法加广场的欢欣照片,登上了早间免费报纸的头版。尽管许多伦敦人对我们能否成功表示怀疑,但首都的气氛依然欢欣鼓舞。

我乘坐东行的皮卡迪利线列车从哈默史密斯开往格林公园,然后在那里换乘银禧线列车前往滑铁卢或南华克上班;我选择哪个车站完全是任意的,有时我会乘坐区域线列车前往黑衣修士桥——但通勤者经常在最后一刻才做出这些决定。

《历史的错误一面》是一份由读者支持的出版物。如需接收新文章并支持我的工作,请考虑成为免费或付费订阅者。

升级至付费

区域线总是很慢,但它是直达的,而且不太拥挤,我不太喜欢待在拥挤狭窄的地下空间。相比之下,皮卡迪利线是伦敦最深层的地下线路之一,隧道狭窄,高峰时段会让人感到极度幽闭。皮卡迪利线连接希思罗机场,刚下飞机就背着背包和沉重行李的游客常常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我记得2005年7月7日早上,我们车厢里一群年轻的美国女性不幸地在高峰时段抵达,带着数量惊人的大包。车厢拥挤不堪,令人难以忍受,我记得我曾给其中一位让座(这或许是假的,但我想我会这么做)。这些可怜的游客几乎处于紧张的境地,与其他乘客纠缠在一起,还因为自己的衣着而感到尴尬。我们所有人都像腋窝下一样,彼此之间有一种奇怪的、被强迫的通勤亲密感,就像我们与陌生人之间所能达到的最亲密的距离。

快到早上9点的时候,火车在海德公园角停了下来,我们等着。晚点持续了好几分钟,越来越让人沮丧。然后广播说火车会停在那里,我们要自己去另一个车站(再说一次,这可能是我的记忆有误——也许他们让我们干脆离开地铁)。

我们走到出口,我记得当时心想,如果伦敦的铁路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奥运会就很难办下去了;我想很多伦敦人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我朝格林公园走去,但没人允许进站,所以我决定步行走完剩下的路,生怕迟到。我打电话告诉老板,他表示理解,说是地铁线路出了点问题,出现了电气故障。

往东行驶六站,一列开往相反方向的列车从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地铁站驶出,开往罗素广场。据称,列车“ 满载” 。

乘客莉莲·阿贾伊乘坐第一节车厢,在芬斯伯里公园站上车,当时皮卡迪利线正发生延误。许多乘客已经换乘了相邻的维多利亚线,这条线也停靠许多相同的站点,但她没有离开。阿贾伊在后来的证词中回忆道,她坐在了后来被确认为77号座位的座位上:

我正要坐下,但我看到一位女士,我旁边还有一位女士,我看到她脸上急切地想坐下,所以我就让她坐下了,我对她说:‘你可以坐那边。’紧接着,又有人起身,我想他们已经下了地铁。于是她就坐在了那位女士的对面。

到了国王十字车站,火车挤满了人。她描述了当时一位身穿蓝色衬衫的高个黑人男子走进车门的情景:“然后这位先生……他走了进来,离我更近了,大家都在推搡,我正坐在那里看书,我想有些人也想进去,当他们问‘你们能不能挪到里面去?’”……他开玩笑说:“你们想让我们挪到哪儿去?在车顶上吗?”她回忆说,“大家都笑了”。

阿贾伊又回去看书了,这时她描述了一声“轰隆”。当时是早上8点49分。

77号座位上的女子遇难。身穿蓝色衬衫的男子克里斯蒂安·斯莫尔也在途中遇难。他当时正前往霍尔本的广告公司上班。他是一位慈爱的儿子和兄弟,被描述为“尊重他人、善于交际、体贴入微”。他年仅27岁。

阿贾伊记得看到伤者像洗衣篮一样堆在她周围,事发后她立即试图帮助一名腿部伤势严重、无法挽救的男子。她不想告诉他伤势的全貌,因为他已经奄奄一息。

就在距离阿贾伊几乎触手可及的时候,保罗·米切尔感觉到了一声巨响,后来他形容那是“一声巨响和一道耀眼的黄光”。他被摔倒在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片混乱”。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腿正在流血。

附近是22岁的理发师菲利普·比尔,他正要去骑士桥的一家沙龙上班。他每天早上都和朋友帕特里克·巴恩斯从博勒姆伍德一起上车,那天比尔24岁的妹妹斯泰西会顺便载他们两个。那天早上通勤列车很慢,他们比平时晚了15分钟到达皮卡迪利线。

据《卫报》后来报道,当时两人“面对面站着,抓着一根杆子,巴恩斯感觉头像是被砖头砸了一下”。过了一会儿,他听到了尖叫声。烟雾弥漫,他看不见朋友,便大喊:“我们会死吗?”

“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比尔说,但他的双腿已被切断。

当医护人员赶到车厢时,他们回忆起亲人们绝望地拨打死者电话时,手机嗡嗡作响,齐声呼叫。比尔的姐姐也在其中,她是数百万听到地铁惨剧消息的人之一。不幸的是,她的哥哥是7月7日伦敦交通网络四起爆炸事件中丧生的52名无辜者之一。

在悲剧发生时,人们会诉诸陈词滥调,因为它们是真实的,而在纪念爆炸事件 20周年的演讲中,国王回忆说,爆炸事件展现了“人类在最坏的情况下所展现出的最美好的一面”——这些并非空话。

https%3A%2F%2Fsubstack-post-media.s3.ama

在同一节车厢里,来自哈德斯菲尔德的22岁女孩朱莉·伊姆里记得自己被“炸飞”了,当时她心想:“我做噩梦了,这不是真的……我转向右边,想看看声音是从哪里来的,然后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球朝我飞来,我记得我看着它,然后转过身去。我记得我当时想,我就要死了,我要和我的爷爷奶奶在一起了,那是我最后的想法。”

车厢“陷入一片黑暗”,“起初传来呻吟声和轻微的噪音,然后越来越大”,受伤和垂死的人大声呼救。

她意识到自己的腿和米切尔的腿缠在一起了。炸弹爆炸时,米切尔就站在附近。米切尔的一条腿被重击,失血过多;如果不是这位22岁的女子反应敏捷,在其他乘客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外套和卫生巾帮他绑上止血带,他早就死了。

四名炸弹袭击者于上午7:24从卢顿乘坐泰晤士联线列车,预计于7:59抵达国王十字车站。之后,他们分头前往四个不同的方向,其中两人乘坐环线,一人乘坐皮卡迪利线,第四人乘坐北线。他们的通勤列车延误了,直到上午8:23才抵达地铁网络,而进一步的延误对他们而言将是致命的。

对于我们这些不得不忍受的人来说,北线列车长期以来一直因故障频发而臭名昭著,而那天也不例外,查令十字支线列车也遭遇了严重延误。

澳大利亚人吉尔·希克斯原本应该乘坐皮卡迪利线从塔夫内尔公园站前往莱斯特广场,但她在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换乘了皮卡迪利线列车。从北线银行分行来的乘客也涌入了该线列车西端的站台。结果,她从第二扇双开门进入了第一节车厢,19岁的杰曼·林赛正提着一个装有5公斤炸药的袋子。

希克斯后来描述了她惊恐的尖叫声,以为自己心脏病发作了,后来才意识到现场的真正恐怖。这是一个最非凡的求生故事之一,这位澳大利亚人用围巾和外套裹住自己的残肢,并将手伸进大腿,做成了止血带。验尸官后来称赞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并惊叹地描述了她如何凭借“求生的决心、毅力和敏捷的思维,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希克斯是最后一位从隧道中逃出来的幸存者,她被送往圣托马斯医院,在那里她被确认为“身份不明者”;她失去了四分之三的血液,并多次心脏骤停。

在这期间,希克斯注意到一个名叫艾莉森的女人正在和她说话,试图让她保持清醒,同时帮助另一名乘客:艾莉森·麦卡锡在芬斯伯里公园登上了火车,在炸弹爆炸时昏了过去,尽管脚部受伤,但她仍然留在车上帮助乘客。

苏珊·哈里森医生压在28岁的雪莱·马瑟身上,紧紧地扶着她,直到救护车赶到。马瑟肺部塌陷,死在担架上。

与此同时,两枚炸弹在埃奇韦尔路和奥德盖特的环线上爆炸,这是一条较老、较浅的线路,空间狭小,乘客较少,因此死亡人数较少。

在奥德盖特,菲利普·达克沃思就站在爆炸犯谢赫扎德·坦维尔身旁。达克沃思差点被丢下等死,他听到一名救援人员说:“这个人没救了。”但他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走上了站台。令人惊讶的是,他活了下来,只是坦维尔胫骨的一小块碎片卡在了他的眼睛里。

在同一节车厢里,机场工作人员安德鲁·布朗昏迷了15分钟,最初以为自己触电身亡。他失去了一条腿,但如果不是值班警官伊丽莎白·肯沃西爬上车厢并绑上止血带,他可能已经命丧黄泉。肯沃西还救了马丁·赖特的命, 与两名重伤员共处一小时,并因其英勇行为荣获大英帝国员佐勋章(MBE)。赖特失血量高达80%,昏迷数日。她是三位身份不明的幸存者之一,23个家庭希望认领她们的遗体;她失去了双腿,并代表英国参加了2012年残奥会。

在城镇的另一边,埃奇韦尔路,来自罗姆福德的26岁项目经理丹尼尔·比德尔经历了一个“噩梦般的早晨”,偏头痛和售票机故障让他耽搁了。他上班迟到了,压力很大。

在Netflix 系列中 在伦敦袭击事件中,比德尔描述了他如何错过了站点,因为他忙于输入短信而无暇使用诺基亚手机;在那个年代,仅使用九个按钮输入一条短信是非常费力的。

比德尔当时意识到马车上坐在他对面的那个男人举止怪异。他回忆说,那人“一直盯着我看”,而那个埃塞克斯人感到很不自在,差点儿想问:“伙计,有什么事吗?” 就在这时,他回忆道:“我看到他的手……”

比德尔亲眼目睹穆罕默德·西迪克·汗在他面前引爆了炸弹。他后来告诉调查人员:“他什么也没说,也没喊什么,我记得我什么也没听到。他只是低头看着车厢,然后做了个手臂的动作。”

随后出现了“巨大的白色闪光”和“像打开收音机时听到的那种噪音,那种白噪音。感觉就像我所在的车厢快速膨胀,然后又迅速收缩。”

比德尔被撞到隧道壁上,腿上沾满了大块金属碎片。“我正试图挪动身子,却有东西戳到我的背。我调整了一下肩膀,伸手到身后,把那条腿和脚都拔了出来。”

他周围有几具尸体,其中一具离他只有两英尺远,他的情况显然也很危险。一根杆子穿过了他的腿,还有另一名受害者的腿。他在纪录片中回忆道:“那种感觉就像打开了地狱之门,我心想,我完蛋了。我快要死了。”

那一刻,“我吓坏了,眼前的一切让我心想我快要死了。所以我拼命地大声呼救。”

在烟雾弥漫的车厢里等待死亡,“我只记得一个巨大的黑影出现在我面前,然后一个低沉的南非口音问我‘你叫什么名字?’”

站在他身边的是曾在奥地利军队服役并接受过急救训练的阿德里安·海利。听到隔壁车厢传来的爆炸声后,海利跳下火车,来到相邻的铁路线上。在地铁司机李·亨特的帮助下,他不顾触电的危险,沿着铁轨走去。他记得,在那里看到过许多伤者躺在那里,“很多人……被烧得面目全非”。

听到比德尔的尖叫声,海力大声喊叫,并向受伤的人走去,他爬到火车下面,穿过一滩“浓稠的液体,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血”。

他回忆起当时看到比德尔时的情景,心想“他有机会。我要尽我所能给他最好的机会。”

比德尔失去了一条腿,血从股动脉涌出,海力用拇指和食指堵住了动脉,用自己的腰带当止血带,还撕下自己的衬衫绑在比德尔的另一条腿上。

比德尔讲述了海莉在止血时对他说:“我不会骗你,这真的会很疼”,并且“他把手伸进了我左腿剩下的部分。”

海莉告诉他,“别担心,你不会去的,你哪儿也不会去,”比德尔回忆道:“我一秒钟都不相信。”

爆炸发生25分钟后,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海莉帮他们给重伤的比德尔插上静脉输液管,然后沿着隧道走到担架旁。比德尔失去了双腿、一只眼睛和脾脏,但他活了下来。

海力回到车厢,接连往返,帮助数名伤员下车,最后成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后来,他因英勇行为获得了女王嘉奖。

约翰·塔洛克教授就坐在同一节车厢的双开门旁,距离爆炸者只有几英尺远。他右边的乘客都遇难了,但他刚从澳大利亚抵达,所以带了三个沉重的行李包,其中一个硬质行李箱就放在他脚边——几乎可以肯定,正是这个行李包救了他的命。尽管如此,他的头部还是在爆炸中受了重伤,身体开始虚弱。

英国皇家空军中校克雷格·斯坦尼福斯上校介入了此事,他当时就坐在隔壁的车厢里,砸碎了一扇窗户,进入了被毁坏的车厢。斯坦尼福斯上尉守在塔洛克身边,跟他谈论他的女儿,拼命想让他保持清醒;塔洛克幸免于难,但头部仍留有弹片。

其他人则展现出非凡的英雄气概和同情心。 苏赫尔·布迪(Suhel Boodi)也从另一节车厢进入,试图挽救29岁的劳拉·韦伯(Laura Webb);在奥德盖特站,活动组织者史蒂文·德斯伯勒(Steven Desborough)抱着奄奄一息的凯莉·泰勒(Carrie Taylor) ,年仅24岁,拒绝撤离,而是爬进了车厢。“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被问及是什么让他掉头回去时,他后来回忆道。在同一列火车上,舞蹈家布鲁斯·莱特(Bruce Lait)坐在车厢更远处,永久失去了听力;在29岁的菲奥娜·史蒂文森(Fiona Stevenson)弥留之际,他握着她的手。

在最初报道出现电涌后,大约九点半,电视新闻开始报道人们从阿尔德盖特车站涌出,浑身是血。9点29分,警方宣布发生重大事故。随着地铁疏散,人们纷纷前往公交车站。

在塔维斯托克广场,来自纽卡斯尔的英国电信员工丽莎·弗伦奇登上了一辆30路公交车,她身后是一位背着大背包的年轻亚洲男子;但当他坐到顶层后排座位时,他的背包占了太多空间,以至于她的笔记本电脑都放不下了。于是她换了几个座位,让他坐在前面。

艾玛·普兰克特(Emma Plunkett)从尤斯顿地铁站撤离出来,在那里她遇到了同事莎哈拉·伊斯兰(Shahara Islam),一位来自伦敦东区普莱斯托的20岁女孩。两人被建议乘坐公交车。普兰克特建议先去喝杯咖啡,避开拥挤的人群,而伊斯兰则担心上班迟到。两位年轻女子上了顶层,普兰克特坐在靠窗的座位上,伊斯兰坐在靠过道的座位上;旁边是背着背包的年轻人。

两位朋友谈论了那天早上地铁上的电涌问题,普兰克特记得她当时说:“我们当时说伦敦根本无法应对奥运会——只要电涌一下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是她记得的最后一件事。

第四名炸弹客哈西布·侯赛因(Hasib Hussain)原本计划袭击地铁车厢,但他的装置出现故障,于是他前往国王十字车站的WH Smith商店购买了一块9伏电池。当时地铁已经关闭,监控录像随后拍到他沿着尤斯顿路行走,然后前往麦当劳,最后登上30号地铁前往老街站。

上午9点47分,侯赛因在塔维斯托克广场的公交车上引爆了炸弹。普兰克特被抛出车厢上层,落在一辆出租车下。他后来回忆道:“我对爆炸完全不记得了。前一分钟我还在和沙兹说话,下一分钟我就躺在了路上。”

莎哈拉·伊斯兰遇害。她的亲属回忆起她是“东区人、伦敦人、英国人,但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位真正的穆斯林,并为此感到自豪”。

丽莎·弗伦奇幸存了下来,身上有割伤和瘀伤,耳膜穿孔,牙齿脱落。多年后,她见到了爆炸者悲痛欲绝的父亲,他永远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死者中包括来自兰开夏郡的两个孩子的母亲玛丽·哈特利,她刚刚到首都进行一日游;从地铁撤离后,她给家人发了一条短信,告诉他们她很安全。

受害者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年仅24岁的阿提克·沙里菲(Atique Sharifi)三年前逃离塔利班,而萨姆·李(Sam Ly)一家则逃离了共产主义越南,去寻找新生活。 格拉迪斯·温多瓦(Gladys Wundowa)从加纳来到伦敦做女佣和清洁工,最近开始学习家政管理课程。在Netflix纪录片的采访对象中,她的女儿阿祖玛(Azuma)描述了她被告知的那一刻令人心碎的情景,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与母亲在一起,没有人能为她争取权益:“那个16岁的孩子在我母亲去世时也去世了。”

一周多后,丹尼尔·比德尔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尽管医院工作人员尽力保护幸存者不被新闻所影响,他还是打开了英国广播公司 (BBC) 的新闻,看到了那天面对他的那个人的面孔:穆罕默德·西迪克·汗 (Mohammad Sidique Khan),在令人毛骨悚然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者视频中,他向英国人民宣战。

“我猛击电视机,”他在纪录片中回忆道:“我无法想象他脑子里在想什么,除了对我们每个人的刻薄仇恨。”

随着四名凶手的详细情况逐渐曝光,仇恨的真相也逐渐清晰。自杀式爆炸袭击已经蔓延到西欧,而且不会就此结束。

《历史的错误一面》是一份由读者支持的出版物。如需接收新文章并支持我的工作,请考虑成为免费或付费订阅者。

升级至付费

您目前是《历史的错误一面》的免费订阅者。如需完整体验, 请升级订阅。

升级至付费

https%3A%2F%2Fsubstack.com%2Ficon%2FLuci喜欢
https%3A%2F%2Fsubstack.com%2Ficon%2FLuci评论
https%3A%2F%2Fsubstack.com%2Ficon%2FNote重新堆叠

© 2025艾德·韦斯特
加州旧金山市市场街 548 号 PMB 72296 邮编 94104
取消订阅

获取应用程序 动笔

open?token=eyJtIjoiPDIwMjUwNzA3MTM1NjM4LeJw0kE2O3CAQRk8z7GIVYMBecBarDJ87KDa0-JmW

原文: https://www.inoreader.com/article/3a9c6e771fb5b668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