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代,我在阿德莱德学习计算机科学的时候,有个比我高几岁的新加坡室友,他算是我的导师。不,让我修改一下,他就是导师,不需要什么资质。他给了我很多帮助,无论是帮助我远离亲朋好友,搬到离家数千公里的陌生城市,还是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做饭,抑或是应对社交焦虑。
当我思考某件事时,他的一个标志性短语是“是的,但是你需要它吗?”如果他没有得到答案,或者他认为某件事漫无目的,他会再问一遍简单的“是的,但是你需要它吗?”
“需要”是这句话的支柱,它带着一位慈悲而严厉的家长般的坚定语气说出。它极其有效。除了几次我能想出一个与学习或健康有关的充分理由外,我都不得不面对现实……不,我不需要它。对不起,我不需要它。
我多年来一直践行着这一点。它让我避免了许多鲁莽的决定和愚蠢的购买。我一直对业余会计很感兴趣——我在派对上很开心——但它让我养成了追踪和记录每一笔开支的习惯,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坚持这样做。正因如此,加上我已故的朋友吉姆·克劳斯关于投资那些你不会注意到的小额资金的建议,我和克拉拉现在才拥有自己的住处。我敢发誓,即使是最基本的预算也能赋予你超能力。不过我跑题了。
随着我逐渐老去(尽管或许并没有变得更明智),我开始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局限性。对于三十多岁的人来说, “需要”这个词比二十多岁的人更模糊、更难以定义。以前我需要学生宿舍、食物和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份全职工作让我的生活更轻松,尽管现在我的确有更多事情需要我关注。
需求开始涵盖其他方面:怎样才能让我和克拉拉的生活更有意义、更舒适、更有趣。如果价格更高的东西用起来更好、更耐用、维护更少,那就买得起;更不用说它对环境的影响了。质量是我们现在就可以选择的,它能带来各种有形的、质量上的好处。这部分归结于我们需要长远的考虑,但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转变。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时间有限,所以有时需要一些傻乎乎的东西也是完全合理的。当然,这不能以牺牲健康或经济稳定为代价,但如果你攒了几个月的钱,如果可以的话,为什么不去环游世界呢?为什么不买一台傻乎乎的复古电脑呢?为什么不给你的伴侣、姐妹或朋友送点东西,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很重要呢?
近藤麻理惠敢于问人们“什么能激发快乐”,这引来了很多意料之中的嘲讽,但我认为这很重要。有人可能会说,我需要它。
我还需要再揉一下,不过那得留到下次再说了。我已经好几年没烤东西了。
作者: Ruben Schade ,悉尼,2025 年 6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