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为什么感觉又回到了2007年

Posted on 2025-04-04

迈克菲对着麦克风讲话。 2025 年 2 月 5 日,帕特·迈克菲 (Pat McAfee) 出现在新奥尔良的帕特·迈克菲秀 (The Pat McAfee Show) 片场。

今年二月,一群男子在体育脱口秀节目中随意散布有关国家电视台一名少女性生活的淫秽且不实的谣言,导致她受到羞辱和无情的骚扰。感觉好像又回到了 2007 年,脱口秀的玩笑是我们国家忙于取笑布兰妮·斯皮尔斯精神崩溃之前的短暂停顿。

在 ESPN 的兄弟节目《帕特·迈克菲秀》中,这位名义上的迈克菲通过八卦他听到的本科生谣言介绍了一段关于 NFL 选秀的片段:密西西比大学的一个联谊会女孩与他的父亲欺骗了她的兄弟会男友。迈克菲没有提到这名年轻女子或她男朋友的名字,但后来在 X 上向他的 320 万粉丝分享了这段视频(截至 4 月 3 日,该帖子仍在发布)。 Barstool 体育名人 Jack Mac 随后推出了一款以该女孩命名的模因硬币:大学一年级学生玛丽·凯特·科内特 (Mary Kate Cornett)。科内特否认了这一谣言,但这并没有阻止谣言像野火一样蔓延。

据《纽约时报》The Athletic 报道,随着谣言的传播,科内特所遭受的骚扰不断加剧。在校园警察称她处于危险之中后,她不得不离开大学宿舍并搬进紧急住房。有人向警方发出虚假举报,要求派特警队前往她母亲家。科内特的语音信箱和短信中充斥着来自陌生人的侮辱性信息,称她为妓女并告诉她自杀;类似的信息也传到了她 89 岁的祖父那里。科内特现在表示,她打算对迈克菲和 ESPN 采取法律行动。 ESPN 和 McAfee 拒绝向 The Athletic 和其他新闻媒体发表评论。

这个故事有一种 2000 年代的味道——就像你在当时的女权主义博客上读到的那样。它具有经典的荡妇羞辱的所有节奏:一个匿名的十几岁女孩,脱口秀中的男人们利用她的羞辱作为闲聊,闲聊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猖獗,直到女孩收到来自陌生人的匿名威胁。 这是一部非常《Swiffer Girl》的作品,其中一名八年级学生为她暗恋的男孩制作的图形磁带在网上疯传。这很像2007年的凡妮莎·哈金斯,当时她的私人裸照被泄露,她被迫向粉丝道歉,并努力挽救自己的迪士尼事业。这基本上是2000年代脱口秀主持人至今道歉的所有剧集。唯一真正新鲜的部分是 memecoin 和 X 的右翼生态系统,它让这种八卦得以蓬勃发展。

当然,有人可能会想,我们现在已经摆脱了这种全国性的荡妇羞辱。我们生活在一个后 MeToo 时代。这种文化一定已经超越了对少女的性羞辱。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小姐》的故事是很久以前才发生的事情。多年来,右翼一直热衷于复兴布什时代的粗俗文化(想想《狂野女孩》)和纯洁文化(想想:对布兰妮·斯皮尔斯的童贞的痴迷)。纯洁文化和粗俗文化齐头并进。粗俗的性客体化是通过对纯洁的严格羞辱而强化的。两者都通过对女性的强制物化和羞辱而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中,女性的身体始终由男性控制。

正如社会学家伯纳黛特·巴顿 (Bernadette Barton) 在她 2021 年出版的《美国的色情化:不雅文化如何毁掉我们的社会》一书中所表明的那样,不雅已经成为后特朗普右翼自我概念的基础。巴顿指出,支持特朗普的模因数量“明确地将挑衅性的女性身体与特朗普的随身物品联系起来”,或者“将‘性感’的保守派女性与‘丑陋、不女性化’的自由派女性进行对比。”

“厌恶女性的人不再局限于将女性视为处女或妓女的旧二分法,”巴顿观察到。 “不雅文化助长了一种新的性别歧视二分法:性感与否。”

这种意识形态声称所有辣妹都是自己的,并要求她们为男人服务,以取悦他们。担任这个职位可以让女性获得一定的文化货币,这就是为什么右翼喜欢吹嘘“辣妹投票给特朗普,只有丑女孩才是自由派”。然而,作为一个性感女孩也让她有可能遭受科内特所面临的那种恶毒、高度性化的羞辱和骚扰。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允许右翼将像霍克·图阿女孩这样的非政治人物视为 MAGA 的象征,同时又将卡玛拉·哈里斯抹黑为“最初的霍克图阿女孩”。

其目的是贬低、统治、表明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人。以羞辱匿名青少年为乐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自然终点。特朗普的笑话总是潜伏在辣妹的背后。

原文: https://www.vox.com/culture/407079/pat-mcafee-espn-ole-miss-controversy-mary-kate-cornett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