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34 年后,AOL 终于停止了拨号上网服务

Posted on 2025-08-10

internet_64.png

美国在线(AOL,现为雅虎子公司)刚刚宣布其拨号上网服务将于9月底停止。“这一变化也意味着 AOL Dialer 软件和 AOL Shield 浏览器的退役,这两款软件都是为老旧操作系统和慢速网络连接设计的,依赖于调制解调器握手时熟悉的尖锐声,”Slashdot 读者 BrianFagioli 回忆道(他指出,拨号上网“曾经是数百万家庭上网的门户,在那个时代,网速以千比特为单位,等待图片加载可能感觉像永恒一样漫长。”)。《汤姆的硬件》杂志 (Tom’s Hardware) 写道,AOL 的拨号上网服务“已经向公众开放了 34 年”。但 AppleInsider 指出,此举是在 AOL 作为“苹果的一项早期服务”推出 40 多年后才做出的。AOL 本身成立于 1983 年,当时名为 Control Video Corporation,为雅达利 2600 游戏机提供在线服务。失败后,该公司于1985年更名为量子计算机服务公司(Quantum Computer Services),并最终于1988年推出了AppleLink,用于连接Macintosh电脑……1988年,该公司推出了用于IBM兼容PC的PC Link,并于1989年10月脱离苹果,更名为美国在线(AOL)……即使在巅峰时期,拨号连接在理想条件下也能达到每秒56千比特的速度,而现代连接则以兆比特和千兆比特为单位。当时,大多数服务也被认为是“围墙花园”,其功能只有通过AOL本身才能使用,并非真正的、不受约束的互联网。文章回忆道,在20世纪90年代,AOL“引领数百万人接触互联网”,并补充道:“即使在被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收购,以及2015年被Verizon收购之后,AOL仍然是一项受欢迎的服务。令人惊讶的是,当时它的拨号上网用户数量约为200万。” 2021年,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收购了Verizon的资产。据称,AOL当时有150万用户为服务付费。然而,这笔钱主要用来支付技术支持和软件费用,而非实际的互联网接入费用。当时CNBC的一篇报道称,拨号上网用户数量“只有几千”……尽管AOL的拨号上网服务最终以微弱的衰退告终,但人们仍然记得它是互联网时代最具变革性的服务之一。雅虎发言人本周告诉《个人电脑杂志》(PC Magazine),“这一变化不会影响这些用户在其套餐中可以访问和享受的众多其他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这对我们用户的免费AOL电子邮件帐户也没有影响。” AOL在2001年与时代华纳的灾难性合并以及持续无法向客户提供宽带……使其走上了衰落之路,而收购Engadget(2005年)和TechCrunch(2010年)等广受欢迎的网站也未能阻止其衰落。到 2014 年,拨号上网的 AOL 用户数量已骤降至 234 万。一年后,Verizon 以 44 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此举旨在进军互联网内容领域,但结果却与收购时代华纳一样注定失败。2021 年,Verizon 将其于 2017 年分别收购的 AOL 和雅虎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OL 拨号上网服务的消亡并不意味着这种最古老的消费者在线访问方式的消亡。美国人口普查局 2023 年美国社区调查估计,当年有 163,401 名美国人通过拨号上网。这是迄今为止互联网使用人口中最小的群体,与订阅“有线、光纤或 DSL”等宽带形式的 100,166,949 人相比,相形见绌; 8,628,648 人使用卫星;3,318,901 人使用“无需订阅的互联网接入”(指咖啡店或公共图书馆的 Wi-Fi);1,445,135 人通过“其他服务”接入。其余的 AOL 拨号上网用户需要寻找某种替代方案,在农村地区,可能仅限于固定无线网络或 SpaceX 价格高得多的 Starlink 服务。否则,他们最终可能会加入无法接入互联网的美国人的行列:根据 2023 年的估计,这个数字将达到 6,866,059。

twitter_icon_large.png facebook_icon_large.png

在 Slashdot 上阅读更多内容。

原文: https://tech.slashdot.org/story/25/08/10/0626249/aol-finally-discontinues-its-dial-up-internet-access—after-34-years?utm_source=rss1.0mainlinkanon&utm_medium=feed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