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偶然想到了这个想法:数字园艺。
我以前就听过这句话,但直到我开始深入了解它之后,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在想:
“等等……这不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吗?”
并非出于“终于有个系统了!”的心态。
更像是: “哇哦……我的大脑居然有家乡。”
让我解释一下。
我从来就不是那种“系统专家”。
Second Brain 是我尝试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老实说?
起初感觉很对——就像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成熟的方式来处理我的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就像金发姑娘试了试粥和床,然后心想:
“嗯……还不太对。”
我意识到了关于自己的一件重要事情:
我不是个追求效率的人。
当然,我能把事情做完,但那种“把想法变成行动”的理念我始终不太适应。“第二大脑”很棒,但它是为行动而设计的——任务、项目、成果。
后来我发现了 Zettelkasten,感觉它更贴近我的内心。
我喜欢让各种想法彼此交流——建立联系,观察不同见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碰撞融合。但后来我了解到,尼古拉斯·卢曼设计了整套系统来创作他的作品——一种类似思维引擎的运作方式。
就在那时,我突然意识到:
我的思维方式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路径式的。
真正让我兴奋的不是把每一个音符都变成一件精美的成品。
就像看着两个想法凭空结合,
“哦,嗨……我不知道我们是朋友。”
那一下连接的咔哒声?
那是我的氧气。
数字园艺让我可以继续做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当我终于明白数字园艺的真正含义——一个想法缓慢生长、随时间演变、无需打磨的地方——我如释重负。
大多数系统都希望你管理好自己的想法。
园艺邀请你去照料它们。
大多数系统都希望你有所产出。
园艺能让你学会观察。
大多数系统都需要结构。
园艺激发好奇心。
数字园艺道出了我灵魂深处多年来一直低语的话语:
“你的工作不是完成每一个想法,而是培育它们。”
那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我的想法一直更偏向……自然。
我出去散步,注意到一些东西——一片叶子、一条小溪、一句引语、一个奇怪的小瞬间——突然间,一个想法就浮现出来。
我把它拍了下来。
我关注了。
我观察它分叉。
然后另一张纸条出现并加入对话。
然后又一个。
很快,我就得到了一张由各种想法组成的、彼此对话的完整地图。
那是一个花园。
这不是工作流程。
这不是应用程序。
不是一个系统。
生机勃勃的景观。
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喜欢思维导图。
花园的生长形态是形状,而不是条条框框。
当我把想法放到Sublime画布上,看到它们在视觉上相互连接时,感觉与其说是“记笔记”,不如说是漫步田野,发现新的路径。
这是发现。
真是令人愉悦。
这是探索。
Zettelkasten 是一种网格。
数字园艺就像一片草地。
我是个喜欢待在草地上的人。
这也符合我的信仰。
圣经中处处可见花园的踪迹:
-
伊甸园
-
葡萄园
-
种子和土壤
-
“想想那些百合花……”
-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
上帝似乎喜欢让万物慢慢生长。
所以,我的学习、思考和观察方式也是缓慢的、多层次的、有机的、关系性的——根植于照顾我被托付的事物——这或许是有道理的。
对我而言,数字园艺不仅仅是一种方法。
这是一种姿态:
注意。
培育。
管家。
连接。
相信上帝,你所种的必会生长。
那么这对我的工作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我正在更加有意识地投入其中。
我的视频?
更注重培育创意,而不是优化创意。
我的 Substack?
更多的小径,更多的思考,以及我一路播下的更多种子。
我的笔记?
压力减轻。
继续四处游荡。
更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再沿着这个思路走得更远一些呢?”
因为事实是:
我不需要第二个大脑,我想要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
这里不是储存思想的地方,而是孕育思想的地方。
如果联系不是强求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目标不是完成思考,而是让它们自由呼吸。
说实话?
感觉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你好奇数字花园究竟长什么样……
你可以用 Sublime Text 看看我的编辑器。它杂乱无章,但却恰到好处——各种灵感萌芽,笔记相互交融,思路像雨后溪流般蜿蜒曲折。或者你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 Sublime Text 。(它真的超棒!)
如果你想要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发展节奏,而不是强迫自己去思考, “从想法到洞察”大师班将为你提供我用来培养、塑造和分享想法的确切节奏,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而不是机械的节奏。
你的花园早已在你心中。
这只是帮助你照料它而已。🌿
感谢阅读《思想牧羊人》!免费订阅即可接收最新文章并支持我的创作。
原文: https://greg210.substack.com/p/why-digital-gardening-fit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