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透过镜子——在流动性充足时注入流动性

Posted on 2025-09-21

介绍

本系列经济学家文章为第二部分,您可以点击此处阅读第一部分。在本系列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财政部长即将实施的被称为“Purbaya效应”的政策细节。

为什么我们需要第二部分?Purba先生已经开始实施一些政策,我想讨论一下其中的一些政策,并且已经有一些更新,使事情变得更加清晰。

向银行系统注入200万亿印尼盾额外流动性

国有银行最初拒绝

–> 他们为什么拒绝?据说一些国有银行(数量不详)陷入困境,甚至拒绝提供额外的流动性,因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他们无力发放如此巨额的新贷款==。很可能是因为经济疲软导致不良贷款率高企,银行被迫发放新的贷款。

新任财政部长批评银行高层精明但懒惰,所以他们需要尽快行动起来,尽快发放新贷款,以刺激经济增长。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银行确实需要采取行动,在疲软的经济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我并不认为这种情况会发生……在疲软/苦苦挣扎的经济中发放高额贷款对银行体系来说始终是个坏主意。

银行系统未发放贷款2,300万亿印尼盾

–> 经济缺乏实际需求的迹象。新任财政部长认为,需要200万亿印尼盾来为经济体系提供额外流动性,以启动增长引擎。然而,大量未发放贷款意味着经济实际上拥有充足的流动性,只是==由于经济放缓,企业没有借入新贷款的需求==,而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扩张并非明智之举。

未发放贷款

企业借入新贷款主要有两大考虑:

  • 经济状况:目前经济明显处于放缓趋势,由于购买力减弱,每个人都在停止或减少购买。
  • 贷款成本:最近,中央银行将利率降低了 25 个基点,至 4.75%,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因为它降低了贷款成本,这可能会鼓励企业开始申请贷款。

鉴于当前疲软的经济环境,贷款成本是政府唯一能够施加影响的工具。如果政府认真对待其促增长议程,就必须进一步降低利率,提高企业借贷的吸引力。

如果大幅降低利率,当地货币印尼盾肯定会崩溃,但为了恢复信贷增长,必须这样做。而且,如果印尼盾贬值,我的美元也会很高兴!

然而,印尼央行有可能继续降息吗?请记住政府债务偿还时间表(暂定,可能会有变化,但大致反映了偿还规模):

  • 2025 印尼盾 800T。
  • 2026 印尼盾 834T。
  • 2027 印尼盾 803T。
  • 2028 印尼盾 719T。

资料来源:第一,第二。

如果政府降息幅度过大,投资者就会对其债务证券失去兴趣。最终,政府将不得不再次加息,以增强这些证券的吸引力。==这就像一只胳膊和一条腿被绑住,却试图站起来奔跑==。

银行倾向于以政府证券的形式投入流动性

–> 获得 6.5% 的收益率,而资金成本仅为 4%。Purbaya 先生还批评了当地银行倾向于将流动性投入安全政府债券而非用于放贷。我同意这一点,银行的主要职责是提供贷款,而贷款是经济的生命线。

这意味着什么?

综合以上所有因素,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在我看来,如果必须吸收200万亿印尼盾,那么一个可能的结论是:==放宽信贷条件==。具体放宽多少?我不知道,但我当然希望银行在放贷方面保持审慎。

其他未来政策(尚未实施)

  • 不会加税
  • 不再削减预算
  • 增加一些预算领域
  • 减少香烟消费税(占国家消费税收入的 96%)—— 2025 年年化消费税将达到 > 200 万亿印尼盾。2024财年:216 万亿印尼盾。

资金来源?

读完上一节的要点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资金从何而来?他们不会加税,也没有进一步削减预算,甚至还增加了一些预算,计划降低香烟消费税……政府打算如何弥补州预算的赤字?

答案很明确:要么==发行更多政府债券,要么动用国库余额==。事实上,国家预算机构(Badan Anggaran)刚刚批准将赤字预算从2.48%提高到2.68%,详情请查看以下新闻:彭博社、 Tempo 。

这并不奇怪,相反,它更清楚地表明了政府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走向。

结论

随着央行降息以及国家预算机构批准将赤字率上调至2.68%,促进增长的宽松货币政策似乎正在获得支持。==我希望普尔巴亚先生在必要时不要忘记“踩刹车”,并重新转向均衡混合政策==。

这些宏观经济事件的问题是,从长远来看,任何不规范甚至鲁莽的经济政策都会反过来损害经济。想象一下雪球效应,一个小雪球从冰山上滚下来……一开始很小,但随着它滚下山坡,它会变得越来越大,不知不觉中,雪球就积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随时可能摧毁经济。

字里行间

–> 鼓励国有银行向红白信用合作社(红白合作社)放贷。请查看视频33:20,其中政府代表(Febrio先生)提到,如果银行向红白信用合作社(RWCU)机构放贷,其资金成本将获得额外50%的折扣——从最初的4%降至2%。

在我看来,这才是促使国有银行开始向RWCU机构放贷的真正动力~资金成本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就是银行的潜在利润。所以本质上看起来==政府真的想确保RWCU项目成功==。

这200万亿印尼盾实际上并不能帮助银行系统补充流动性,因为他们已经有2300万亿印尼盾的未发放贷款。这笔贷款是用于RWCU项目。

请注意,信用合作社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通常比传统银行高得多:

  • 信用合作社npl-cu

  • 传统银行不良贷款银行

2-3%的个位数不良贷款率和15-21%的两位数不良贷款率根本无法比较。为什么两者之间差别这么大?其实很简单:那些去信用社的人,都是那些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人。

我并不是说RWCU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会达到两位数,但我必须提供一些数据来证明我关于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率高的观点。==RWCU机构必须进行适当的信用尽职调查并保持审慎==,才能确保不良贷款率也能保持在个位数!如果忽视这一关键要求,迟早会以坏账率上升的形式反噬。

附录 – 支持数据

  • 政府证券所有权:您可以在此处查看国家银行(Surat Berharga Negara,简称SBN)的所有权。请务必查看多个不同时期的所有权信息,以便全面了解。

以下是我根据多个时期的数据整理出来的一个汇总表:id_bonds_ownership请注意,银行持有的股份约为20-26%,而央行的持股比例则持续上升,从2009年的不到4%上升到2025年9月的近24%。另外,请注意名义数字:2025年9月,银行的持股比例实际上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约135万亿印尼盾~这意味着地方银行实际上通过出售安全稳定的政府债券提高了风险偏好,并将所得款项准备贷给企业。

–> 回到增加未发放贷款的主要问题:==企业没有进行新借贷的需求,至少在目前的借贷成本水平下是如此,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 比较美国证券所有权该网站很好地总结了美国的概况。

下面是我需要指出的图表:美国债券所有权请注意,虽然存款机构(~银行)仅占美国国债的 3%,但美联储系统却占了 23%。

评论区在这里

注意:除非发生需要额外更新的重大事件,否则这应该是该系列的最后一部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页面左下角的小向上箭头,以帮助它在 Bear’s Discovery feed 中排名,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任何问题,请使用评论部分。==

原文: https://hwisnu.bearblog.dev/through-the-looking-glass-injecting-liquidity-when-theres-plenty/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il Dash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