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Posted on 2025-11-21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我有一套自己的人工智能排名方法:产品满意度。也就是说,当我使用人工智能领域各个厂商提供的服务时,它们是否能持续给我带来惊喜和愉悦,不仅是最终的输出结果,还有用户体验的细节。简单来说:对于我这个最终用户而言,它是否是最佳产品?这很主观,但我相信自己的品味,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总之,正是这种严谨的科学方法让我一直认为 ChatGPT 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从用户使用情况来看,显然我的看法并非孤例。当然,OpenAI 的先发优势功不可没——这反过来也有助于品牌推广,ChatGPT(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念起来甚至拼写起来都有些拗口)正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舒洁”(Kleenex)。但抛开技术实力不谈,我一直认为 OpenAI 的优势在于其人工智能产品化的方式,这是其他同行难以企及的。至少在面向消费者方面是如此。

需要澄清的是,我仍然认为情况确实如此(参见最近的 Sora 与 Vibes 的“较量”和Group ChatGPT ),但我也不禁想知道谷歌是否正在缩小差距。

没错,就是谷歌,这家以卓越技术闻名的公司,但产品发布时却常常搞砸。这自然也包括他们首次尝试人工智能。“Bard”简直是一场闹剧,但他们很快重整旗鼓,凭借“Gemini”站稳了脚跟。而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似乎真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可能正在加速发展。

Gemini 3 感觉像是这一切的巅峰之作。早期的技术基准测试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谷歌在产品细节上的用心。NotebookLM或许是这一切的开端,但最近,谷歌凭借“Nano Banana”打造出一种病毒式传播的产品体验,着实让我刮目相看——他们甚至不惜沿用这个略显滑稽的代号(难道他们采纳了我的建议? )。现在,用户界面上到处都是香蕉——货真价实的香蕉表情符号。这些元素与使用 Gemini 时那些色彩缤纷的小图形装饰相结合,简直……赏心悦目。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昨晚我偶然发现了Gemini 的“动态视图”选项。这名字起得真不怎么样,因为它把真正意义非凡的功能包裹在了平淡无奇的外表之下。不过,我的意思是,你一定要试试。

从描述《盗火线》(剧透)的结局到解释《星际穿越》 (剧透),Gemini 的表现令人惊叹。它基本上是将原本有用的 AI 文本答案,包装成交互式的可视化输出。说实话,这有点难以描述,但每个结果都包含十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尤其考虑到 Gemini 只用了一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从《星际穿越》结果的背景音效(可以开关),到《米勒星球》的时间膨胀相对论计算器,再到《盗火线》中照亮尼尔·麦考利影子的“着陆灯”按钮。我的意思是,它真的让这一切变得如此精彩。完全出乎意料。而且,仅仅用了60秒。

这一切听起来或许有些荒谬,但也预示着一个未来世界:这些工具能够即时创建越来越复杂的作品。对于“灵感程序员”来说,这或许并不新鲜,但这类工具却为普通用户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你更倾向于视觉学习吗?不妨试试 Gemini 的“动态视图”,它能为你生成一份关于股票回购的解释。

为什么不把它用于任何用途呢?

我有没有提到过,这款产品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¹它不仅会不断改进,而且人们也希望谷歌能给它取一个更好的名字。

总之,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谷歌在产品用户体验方面确实势头强劲,这着实出乎我的意料——没错,我可是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除了谷歌本身就拥有的结构性、技术性和资金优势(话说回来,林肯夫人,您觉得那出戏怎么样?),这一点也应该让OpenAI感到担忧。他们的产品护城河里可是有条鳄鱼呢。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
此前,在Spyglass上……

那种爱的感觉

OpenAI 的产品发布正在掀起一股苹果公司许久未曾掀起的波澜。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MG Siegler望远镜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索拉翱翔

OpenAI 又一款爆款产品,这次是视频……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MG Siegler望远镜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群聊GPT

OpenAI 尝试在其人工智能之上叠加社交功能……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MG Siegler望远镜

谷歌开始弥合 OpenAI 的产品护城河


首先,它在移动设备上还无法正常工作。↩

原文: https://spyglass.org/gemini-vs-chatgpt-product/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il Dash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ostHog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