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想起那句俗语:“样样精通,样样松散。”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印刷品中可以追溯到1785年。(与一些流行的谚语类似,为了表达更微妙的情感,这句话也被改写成了“……但往往比一技之长更胜一筹”,但这与主题无关。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变体。)
我总是被一种奇怪的(妄想?还是虚幻?)热情驱使,渴望成为事事都做到极致的人。我故意用“极致”来形容自己,以免被误解为“完美”。完美主义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我永远不会放弃追求。我想努力工作,一点一点地把自己打造成大师,成为我投入时间的领域里的专家。承认这一点很蠢吗?也许吧。但我可不是来敷衍了事的。
让我思考这句话的,是因为我曾经有过一个奇怪——坦白说,甚至令人恐惧——的想法:如果我把时间投入到各个领域,我能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吗?如果我想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最终会一事无成吗?
我一直承受着一种张力:好奇心和精通之间的拉扯。我想写出优美的文字,直到我创办自己的杂志。我想画画,直到我的作品在画廊展出。我想理解化学工程的复杂性,直到我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我不想只是涉猎这些学科。不,我想深入、深刻地了解它们。
但是,如果我不断拓展自己的方向,会发生什么呢?我的潜力会因此被削弱吗?广度是否会削弱深度?
这句老话就此引发了一个荒谬的困境:样样通,样样松。这句不言而喻的指责是:我分身乏术。我永远无法出类拔萃,因为我太不专注了。(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因为这句话的原意从来就不是贬义。)
据我所知,通往精通的道路表面上被认为是对某一特定学科的彻底投入,直至精通和罕见。长期以来,我一直以此为人生目标。
我正在尝试重新理解这种看法,即使它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但我会这样说:精通并非在于宣称自己精通,而在于保持专注。在于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到每一门技艺中,即使感觉每门技艺进展缓慢,即使我不确定最终会走向何方。
(我不知道该如何结束,但我有个想法:我想知道,也许,我不必孤立地掌握每件事——工程、写作、绘画——我是否可以编织一张更大的网,一张在所有这些之间形成细微差别和联系的网络,直到它成为我自己独有的东西?这会不会成为一种独特的掌握?嗯,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原文: https://tala.bearblog.dev/trying-to-be-everything-will-i-be-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