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作时,知道有人会读,一些东西就会改变。有了读者,我才能更深入地思考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我的论点会更加尖锐,我的例子也会更加清晰。
然而,我注意到自己很容易被那些我知道会吸引读者的话题所吸引。我应该探讨无聊的哲学,还是写一些提高效率的技巧?我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在互联网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就是观众效应。仅仅是他人的存在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行为选择和我们选择成为的人。当我们知道自己被注视时,我们就会变成不同的人。

当你的大脑感知到观众时
我们的大脑进化得非常在意社会地位。当我们感觉到自己被观察时,我们的神经网络就会进入“表现模式”,优先考虑社会认可而非个人偏好。与内在动机相关的区域会变得平静,而处理社会反馈的区域则会活跃起来。
这种神经学上的转变解释了为什么观众会改变我们的决策。我们开始选择更安全的选择、更宏伟的目标、更被社会接受的道路。
问题从“我感兴趣的是什么?”转变为“什么能让我看起来很棒?”,我们的外部信号开始压倒我们的内部偏好。一旦你了解了观众效应,你就会注意到它无处不在:
- 创造性工作:观众可以提供将想法转化为引人注目的作品所需的关注,但它也可能让我们走向取悦观众的平庸,而不是真正的创造力。
- 社交媒体:受众效应使我们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现不同的自我(LinkedIn 上的专业形象、Instagram 上的休闲形象、Substack 上的诙谐形象),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联系,但也可能分散我们的自我意识。
- 职业决策:担心我们的观众,即使观众只是你的父母,也会让你选择从外表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但内心却空虚的声望之路。
- 人际关系:由于观众效应,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性格或按照我们认为别人期望的方式行事,这有助于我们融入其中,但却会让我们怀疑自己到底是谁。
观众效应之所以尤为棘手,是因为相关的反馈循环。当我们因以观众为中心的选择而获得正强化时,我们的偏好会逐渐转变,以匹配那些获得奖励的行为。
我们忘记了最初在乎什么,取而代之的是能引起强烈反响的事物。久而久之,我们甚至忘记了在为他人表演之前,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让观众效应为你服务
你无法消除观众的影响,实际上你也不想这么做。毕竟,观众能够提供专注力、能量和清晰度,从而让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你想要的是让观众的影响变得有意识、有目的性。
1. 谨慎选择受众。并非所有受众都值得为之付出。与其追求尽可能广泛的受众,不如选择真正重要的受众。保持对自身想法的关注,为那些你尊重其判断的五个人写作,而不是为那五千个可能会点赞的人写作。
2. 沙盒式创作方法。保持既有观众意识的创作空间,也有无观众意识的创作空间。分享你的创作进度,但也要专注于那些无人知晓的项目。你还可以考虑定期进行“观众排毒”,即刻意地在创作过程中不去想任何外界的认可。
3. 战略性地利用受众效应。将受众效应作为一种工具。想学习新东西?那就公开做一个小实验。对某个话题感到好奇?那就创建一个学习小组。关键在于选择那些能够让你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挑战,而不是那些你认为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挑战。
下次你做决定时——无论是写什么、分享什么、采取什么职业举措——请停下来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想这样做,还是因为我认为别人希望我这样做?”
当你意识到观众效应时,你就能重新掌控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有时选择让观众满意的选项并没有错,只要你是有意识地做出这个选择。这样,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提升的专注力、精力和清晰度,而不会成为观众效应弊端的牺牲品。
文章《观众效应:为什么当别人观看时我们会改变》最先出现在Ness Labs上。
原文: https://nesslabs.com/audience-effect?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audience-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