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讨厌把生活准则搞得太复杂。我总是寻找各种效率系统来管理工作,或者寻找各种哲学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感受。我想要一张成绩单。我想知道,如果我完成了正确的任务,无论是完成Apple Watch上的圆环,还是坚持某种特定的流程,最终都能获得奖励。
我并非信教之人。我不去教堂,也不寻求神灵的帮助来解决我的问题。然而,我却发现自己常常会翻阅那些与宗教框架相呼应的古代经典。许多智者都曾阐述过遵循宗教价值观生活的必要性。这并非因为宗教价值观蕴含着某种魔力,而是因为它们与“美好”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关于这一点,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出自马可·奥勒留:
好好生活。如果真有神明,而且他们公正无私,那么他们不会在意你曾经多么虔诚,而是会根据你一生所秉持的美德来接纳你。如果真有神明,但他们并不公正,那么你就不应该崇拜他们。如果没有神明,那么你终将离世,但你曾拥有高尚的人生,你的事迹将永远留在亲人的记忆中。
它拨开迷雾,摒弃了对超自然元素的依赖,或许也摒弃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最终让我回归到做一个正直之人这一简单而实际的任务:善待他人,尊重周遭世界,并回馈社会。你可以称之为因果报应、神罚,或者仅仅是常识。
我之前写过关于体育馆的教训,奥勒留教导我们接受人生中的坎坷,而不将其视为针对个人的攻击。这篇文章也遵循同样的思路。它关乎于将我的控制点内化。如果我专注于行动本身,过一种高尚的生活,那么结果(来世、遗产、他人的看法)就变得次要了。
这与“拴住骆驼”的道理不谋而合。我可以拥有信念、希望或乐观,但我仍然需要亲力亲为地去做实际的事情。我必须真正行善,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装出一副好人的样子。
在我的生活中,这一点体现在一些简单的方面。我知道,在家庭面前,我的个人享受永远排在最后,而且我欣然接受这一点。这不是为了日后的回报而做出的牺牲;这只是我奉行的准则。我很久以前就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他人,而默默地做正确的事,无需任何评判,就能获得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当我花太多时间在纠结指标上,把生活当成社交媒体,总想着看互动量来证明自己做得好不好时,这句话提醒我,这些都不重要。如果真有上帝,祂会知道;如果没有,我爱的人会永远记得。这是对伦理最极致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