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纸带画

Posted on 2025-08-27

T 1926年4月刊的《科学与发明》刊登了一张引人入胜的图片。它向好奇的读者解释了,一张海上救援的照片如何能几乎立刻登上纽约的报纸。这堪称现代电报照片的奇迹。但这张照片是如何如此迅速地从英国普利茅斯传到纽约的呢?今天看来,这不算什么,但不妨把你的时光机调到一个世纪以前。

当然,答案是模拟传真。不过,想想看,在1926年,你会如何发明一台模拟传真机呢?这张图很能说明问题。(点击放大,你不会失望的。)

如果你和我们一样,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会想:“哦,当然,纸带。” 但稍加思考你就会意识到,这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到底是怎么把照片扫描到纸带上的?又怎么在纸带的另一面还原它?纸带明明是数字的,对吧?在1926年,你是怎么制作模数转换器的?

这确实是电线照片

这幅图的描述技术性十足。从普利茅斯到伦敦,只需坐一小段飞机就能把底片运到那里。在那里,摄影师在特殊涂层的锌板上印制五张照片。残留乳剂的地方,锌板不导电。显影剂去除的地方,就会导电。

SS Antione 号沉没的照片(包括放大的插图)

为什么是五张?因为每张印刷品的颜色都会依次变深。五张印刷品都会被装在一个滚筒上,滚筒上有五支刷子与印版接触。猜猜纸带上有多少个孔?如果你猜是五个,那就太棒了!

如图所示,每个刷子都驱动一个打孔螺线管。它实际上将图像的亮度转换成数字代码,因为摄影师拍摄了五张照片,每张照片都比上一张暗。因此,完全被五块底板覆盖的照片不会打孔。完全未被覆盖的照片会打孔。其他照片的亮度介于两者之间。这不是一个五位转换器。您只能从机器中得到 00000、00001、00011、00111、011111 和 11111,这六种亮度等级。

解码

解码过程也很巧妙。光线穿过五个孔,光学元件将光线准直成一束光。就是这样。如果磁带上没有孔,光束就会变暗。孔越多,光束就越亮。光线照射到胶片上,然后回到大洋彼岸的暗室。

其余过程只不过是将照片印在报纸上的通常方式。

如果您想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张图,可以去世界无线电历史(World Radio History)这个很棒的网站下载整本杂志(又一篇雨果·根斯巴克的短文)。您还会发现,一台翻新的打字机只需3美元就能买到,而且该杂志还对死者的灵魂在来世能否找到彼此感兴趣。请注意,这是四月刊。一定要看看1114页描述的烙铁。您还会在那一页看到, 大嘴巴比尔·巴斯(Big Mouth Bill Bass)并非像您想象的那样风靡一时。

我们总是着迷于,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聪明人会发明什么。我们很容易认为旧时代充满了石刀和熊皮,但人类的创造力似乎无穷无尽。如果你想了解真正古老的传真技术,它的历史比你想象的要久远得多。

原文: https://hackaday.com/2025/08/26/picture-by-paper-tape-wire-photos/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