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米卡·罗滕伯格的“活力物质”作品:从入侵藤蔓中涌现的发光塑料孢子

Posted on 2025-09-03

米卡·罗滕伯格的“活力物质”作品:从入侵藤蔓中涌现的发光塑料孢子

当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时,它会对现有生物造成严重破坏。例如,纽约州北部的苦甜藤蔓于19世纪下半叶被引入该地区,以抵御侵蚀,并欣赏其蜿蜒的木质之美。这些原产于东亚的毒性植物迅速成为入侵物种,扼杀了其他物种,甚至连根拔起树木。

对米卡·罗滕伯格来说,还有另一种物质也属于这一类:塑料。就像那些苦乐参半的藤蔓摧毁了她工作室附近的森林一样,塑料已经渗透到无数的系统中,从海洋到我们的家园,再到我们体内深处。

mika rottenberg 的蘑菇形灯,小蘑菇形状从块体中冒出 《Lampshare (bx 1.4)》(2025),由研磨回收的家用塑料、植物、树脂和电器硬件制成,36 x 33 x 34英寸。摄影:Pete Mauney

在豪瑟沃斯画廊的一段视频中,罗滕伯格探讨了这两种材料如何成为他新作品的基础。在豪瑟沃斯画廊梅诺卡岛分馆展出的“活力物质”是这位阿根廷艺术家在西班牙的首次个展,展出了一系列融合了这两种毒素的发光真菌雕塑。

“我一直对与自然力量的合作很感兴趣,把艺术品看作是自己种植和收获的东西,”罗滕伯格说道。当她开始思考“工作室的足迹”时,她将注意力转向了附近森林中入侵的藤蔓,以及从垃圾箱和当地回收中心收集来的洗衣壶和其他一次性用品。

发光的孢子从基座中萌发,悬挂在画廊天花板上,色彩鲜艳的塑料顶部为这些有机形态增添了一抹超现实的面纱。这些被艺术家称为“灯座”的作品,质疑着人类对毒性的持久倾向,即使将这些有害物质融入我们的生活最终会将我们置于危险之中。

罗滕伯格长期以来一直对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猖獗本质感兴趣。 “活力物质”中的雕塑作品连同几件影像装置,共同探讨了关于主体性和再生必要性的思考。

她补充道:“我对这些人造系统很感兴趣,这些系统的起点是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并试图将某种逻辑强加于事物,以及这种疯狂的行为。”

《活力物质》将展出至 10 月 26 日。更多 Rottenberg 的信息,请访问Instagram 。

米卡·罗滕伯格 (Mika Rottenberg) 在宽敞的白色画廊空间中安装了发光蘑菇雕塑豪瑟沃斯梅诺卡岛画廊“米卡·罗滕伯格:活力物质”展览现场(2025)。 图片:Damian Griffiths mika rottenberg 的蘑菇形灯 《Lampshare(含植物2)》(2025),由研磨的回收家用塑料、植物、树脂和电器硬件制成,尺寸为16 x 14 x 12英寸。摄影:Pete Mauney 米卡·罗滕伯格 (Mika Rottenberg) 在宽敞的白色画廊空间中安装了发光蘑菇雕塑豪瑟沃斯梅诺卡岛画廊“米卡·罗滕伯格:活力物质”展览现场(2025)。 图片:Damian Griffiths 米卡·罗滕伯格的蘑菇形吊灯 《共享灯(枝形吊灯#5)》(2024),由研磨的回收家用塑料、苦甜藤蔓、树脂和电子五金件制成,45 x 12 x 12英寸。摄影:Sarah Muehlbauer 米卡·罗滕伯格 (Mika Rottenberg) 在宽敞的白色画廊空间中安装了发光蘑菇雕塑豪瑟沃斯梅诺卡岛画廊“米卡·罗滕伯格:活力物质”展览现场(2025)。 图片:Damian Griffiths mika rottenberg 的蘑菇形灯 《Lampshare》(2025),由研磨的回收家用塑料和植物、电池、树脂和电气硬件制成,尺寸为18 x 30 x 11英寸。摄影:Pete Mauney 米卡·罗滕伯格 (Mika Rottenberg) 在宽敞的白色画廊空间中安装了发光蘑菇雕塑豪瑟沃斯梅诺卡岛画廊“米卡·罗滕伯格:活力物质”展览现场(2025)。 图片:Damian Griffiths

像这样的故事和艺术家对你来说重要吗?立即成为Colossal 会员,每月只需 7 美元即可支持独立艺术出版。文章“Mika Rottenberg 的《活力物质》中,入侵藤蔓中涌现出发光塑料孢子”最初发表于Colossal 。

原文: https://www.thisiscolossal.com/2025/09/mika-rottenberg-vibrant-matter-menorca/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