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父母同意道德的死胡同

Posted on 2025-06-30
同意道德认为,没有什么比允许成年人自愿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更高的价值或美德了。只要他们不伤害任何人,一切都是好的,任何对此有异议的人,从定义上来说都是偏执狂。

这是我90年代从电视、电影、音乐和流行文化中汲取的最重要的道德观。放飞你的梦想!感觉对的就是对的!从那以后,似乎没什么变化。

这真是一个道德上的死胡同。

我第一次听到“同意道德”这个词,是在路易丝·佩里对性革命的批判中。在勾搭文化、情境关系和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性革命——以及它坚持认为,比如说,大量的死亡人数不应该成为禁忌——已经导致互联网时代的约会市场变得混乱不堪,很少有人真正对此感到满意。

但我发现,将同意道德应用于父母身份更令人担忧。正如现在普遍承认的那样,全球正面临生育危机。我认为同意道德可以部分解释这一现象。

我之前发了一段可爱的视频,视频里一个小女孩兴奋得像要爸爸下班似的,她竟然说,用“个人自由”这种模糊的概念来交换这份快乐简直是疯了。不出所料,评论里立刻出现了“同意道德”的标签:有些人就是不想要孩子,这完全没问题,你居然建议他们应该要,真是太糟糕了!

不。一个运转良好的文化的作用是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生活。不是强迫,而是引导。没有人愿意被拿着刺刀的道德警察说服,但放弃客观更高价值和美德的整个理念,是一种虚无主义和懦弱的选择。

人类是高度模仿的生物。我们必须赞美真善美,让这些理想成为集体道德的标志,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认为,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为人父母方面做得并不好。事实上,我认为我们几乎做了所有事情来削弱养育孩子这种简单却神圣的满足感的文化吸引力(进而诋毁了由妈妈、爸爸和几个孩子组成的“四平八稳”的家庭单位)。

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家庭单位的协同运动,认为家庭单位是长期文化战争中的某种传统(可能是法西斯主义!)身份标志,但也许同样是出于对现代社会中承担父亲或母亲等简单负担是多么无聊和受限的平庸贬低。

难怪如果你不断地关注养育子女的费用有多么昂贵、睡眠时间有多么少、责任有多么可怕以及为人父母会带来多大的压力,那么养育子女似乎就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乔丹·彼得森最杰出的成就就在于此。他倡导拥抱重担和责任的更深层含义。他指出,我们现代的诸多弊病并非源于负担过重,而是源于负担过轻。他指出,对个人自由——夜生活、“我的时间”、省下的钱——的短视关注不过是精神幻象:你以为你想要一个无人要求的天堂,结果却发现它变成了一个无人需要你的地狱。

无论原因何在,我认为治愈的方法之一在于我们的文化能够毫无保留地重新拥抱为人父母的美德和价值。不再以边缘群体及其病态为中心。而是开始关注那些绝大多数人都能成为好父母的中间群体,并将这一角色视为他们在这个星球上度过的最有意义的时光。

但这要求我们放弃将“同意道德”作为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这需要我们采取一种道德立场,即对大多数人而言,某些生活方式比其他生活方式更好。为人父母是好的,我们需要更多孩子,这不仅是为了文明的真正存续,也是为了集体动力,抵御邪恶、虚假和丑陋。

人生的意义远不止于你当下想做的事情。世界上最糟糕的莫过于别人对你要求更多。放弃无拘无束的生活带来的完全自由,只是为了在一段被束缚的关系中寻找更深层的意义,延续一段在你之前就已经传承了数十万年的血脉。

你永远不会在迈出这一步之前“做好准备”。如果你一直等待,你就会等到机会之窗关闭,而你看到的只有遗憾。鼓起勇气,别想太多,为世界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要么2.1,要么破产,宝贝!

原文: https://world.hey.com/dhh/the-parental-dead-end-of-consent-morality-e4e8a8ee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ostly metrics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