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更多零散的观察——关于 Liquid Glass,关于苹果缺乏方向,然后缩小范围,关于技术进步

Posted on 2025-06-29

我之所以写一篇关于 Liquid Glass 的长文,以及自 WWDC25 主题演讲以来在 Mastodon 上发表的所有批评,都源于 Liquid Glass 的重新设计让我感到愤怒。没错,现在世界上还有更值得我愤怒的事情,我想让你们知道,我对这些事情都非常愤怒。

过去,科技曾是我的社交空间,一个像我这样的知识工作者可以尽情沉迷于各种工具和相关爱好的地方——用户界面、UI/UX 设计、排版等等。而我之所以能培养出这些热情和兴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苹果。自从我开始使用苹果电脑以来,它就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9 年,我在一个由 Macintosh SE、一个 Bernoulli Box 外置硬盘和一台 LaserWriter 打印机组成的工作站上完成了我的桌面排版学徒生涯。我一直很欣赏苹果在硬件设计和 UI 设计上对细节的关注和重视。

但事实是——史蒂夫·乔布斯的去世也意味着某种重要的东西的消亡。他实际上是苹果的核心,​​无论好坏……都如此。这个苹果一直在拆解 Mac OS,仿佛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外来工具。他们对其用户界面进行了猛烈抨击。而且他们这样做似乎并非为了改进它,而只是为了改变它;让它适应他们(大多是被误导的)统一不同设备界面的想法,将其简化为最简单的通用标准。

这次 Liquid Glass 的改版简直让我怒不可遏。我目前看到的 Liquid Glass ——至少在 Mac OS 上——简直是可怕的倒退。我可不想把它用在我的 Mac 上。我可不想一天 14 个小时都盯着那玩意儿。说到底,就是这么简单。

2007 年 1 月,史蒂夫·乔布斯推出 iPhone 时,谈到 iPhone 的软件时说道:

现在,手机上的软件就像婴儿软件一样,功能不够强大。今天,我们将向大家展示一项软件突破。这项软件至少比其他任何手机上的软件领先五年。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我们要从一个强大的基础开始。iPhone 运行的是 OS X。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移动设备上运行如此复杂的操作系统呢?因为它具备我们所需的一切。它支持多任务处理,拥有最佳的网络功能,并且已经知道如何进行电源管理。多年来,我们已经在移动电脑上实现了这一点。它拥有极佳的安全性,以及合适的应用程序。它囊括了Cocoa和图形处理的所有功能,内置了核心动画,并拥有OS X赖以成名的音频和视频功能。它拥有我们想要的一切。而且它直接内置在iPhone中。这使我们能够创建桌面级的应用程序和网络功能,而不是大多数手机上那些不完善的功能。这是真正的桌面级应用程序。

如今,一切都倒退了,Mac 运行的 Mac OS 版本感觉越来越简化,一次又一次地僵化。这个过程尚未完成,但我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感到担忧:Mac 运行的系统更像 iOS,而不是 Mac OS。功能上可以互换。套用乔布斯之前的话来说,Mac 运行的只是大多数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那些残缺不全的东西。Mac 运行着智能手机级别的应用程序(可悲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每次我打开一个界面和交互设计明显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设计的程序时,我都会痛苦地想起这一点)。

我经常想,我们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苹果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一方面,开发者和资深用户要求更多功能、更多多样性和更多特性;另一方面,苹果只是东拼西凑地添加一些小玩意儿,似乎更感兴趣的是不断地在外观层面上修饰 Mac 的用户界面——而且这种修饰方式有些笨拙(无能?),而且还会影响到 UI 的功能。

Francisco Tolmasky 在 Mastodon 上的一次交流中,非常清楚地表达了我一直以来的一种沮丧的感觉,这种感觉我实际上正试图在即将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达出来(重点是我加的):

我认为苹果显然不相信有什么新想法。这是一个更深入的讨论,但在我看来,他们的所有举动都体现了一家公司认为技术已经“成熟”,剩下的充其量只是在完善。姑且不论你是否认同苹果的决定/品味/等等,我认为,尽管这些改变可能具有颠覆性,但它们并非,也并非旨在“变革”,这一点毋庸置疑。

Liquid Glass“将内容从UI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解释背后,隐含着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你已经认定iOS目前最优先的任务是“将大约40px的屏幕空间,也就是iPhone垂直空间的3%归还给用户”。这才是关键所在。关键不在于Liquid Glass是否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而在于苹果在2025年没有发现,因此也不相信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情可做。

这才是苹果真正应该担心的事情。不是他们是否失去了设计技能,而是他们是否不再相信自己有任何好的新想法。这比“贪婪”或“傲慢”更能解释他们最近的所有行为。他们浪费时间进行重新设计,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他们如此努力地争取经常性收入和App Store分成,不是因为他们混蛋……而是因为他们觉得未来可能再也找不到Mac或iPhone了。

然后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有效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我承认我甚至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图片:Apple, Inc.

这张来自他们营销页面的截图告诉了我所有关于今年 iPadOS 更新的信息。没人会同时计划旅行、看菜谱、发邮件,还有……学拉小提琴。这简直荒谬。卡通化的多任务处理可不是多窗口支持的目的。但后来你意识到……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一直要求它。他们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想要它。Mac 每天都在变得更加单窗口化是有原因的。

这张截图并非个例。他们所有的营销材料和主题演讲都如此。你很快就会发现,没有一个稍微有点意思的例子,更不用说“杀手级用例”了。整个宣传就是“你想要的,就在这里”。他们丝毫没有努力去吸引那些原本不想要的人。在主题演讲中,他们把那些荒诞的演示当作“玩笑”的一部分,但请注意,他们其实可以为他们展示的iPhone功能想出一些实际的用途。

我一直在翻看我的博客存档,想找到一篇我确信自己表达过对苹果似乎缺乏方向(和想法)的担忧的文章。几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找到,但发现了很多类似的线索——一些简短的笔记,以及过去 WWDC 前后的一些观察。为了把话题拉回到用户界面问题上,这里有一段摘自《这九年的鸿沟》 (2020 年 10 月):

正如我在对 Big Sur 的观察中反复提到的那样,自从 8 月份以来我一直在测试测试版,下一代 Mac OS 在性能、响应能力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 —— 至少这是我的经验 —— 但当我们检查其用户界面的外观和感觉时,它大多感觉没有方向。目的何在?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更改?是为了让界面更易用吗?是为了让交互效果更好,还是让该元素看起来更时尚?通常很难看出其中一些更改背后的意图甚至逻辑。在五个测试版中,“系统偏好设置”窗格的背景颜色至少发生了三次细微变化。过去你只需单击一次即可完成的操作,现在需要单击两次或更多次,仅仅是因为 Apple 的某个人想修饰界面的某个部分,而除了“尝试不同的东西”或“修复以前同样随意的外观更改”之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原因。

啊,我想我找到我要找的文章了。它发表于2021年7月,但大部分内容我上周就能写完:习惯、UI 变化和操作系统停滞。很难从中摘录一些简短的引言,所以我建议你有时间的时候完整地读一遍。以下是一些希望可以独立成篇的内容,其中最后一段或许与 Tolmasky 所说的最接近:

在库克和新管理层的领导下,苹果已经将 Mac OS应用化了。请原谅我措辞粗鲁,但我就是这么觉得。虽然我不否认 Mac OS 引擎盖下确实有重大创新[…],但苹果在发布最近几款 Mac OS 主要版本时,总是让人感觉操作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是它的外观和使用体验,而不是这款基础工具如何真正改善人们的工作或任务。

[…] 多年来,我与一些不懂技术的普通用户打交道的经验非常丰富。一些极客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大多数普通用户并不真正关心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外观的改变。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连续性和可靠性。再说一次,这并不是反对改变。普通用户通常会欢迎改变,只要它能带来一些有趣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如果它能以有意义的方式改进功能。比如减少鼠标点击次数,或者让多步骤的工作流程更加直观和流畅。

但是,为了让以前的功能或 UI 元素只在需要时显示而降低它们的可见性(谁来决定我什么时候需要隐藏某些东西呢?也许我喜欢一直看到它)——这不是进步。这只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苹果自己设定的年度操作系统更新周期也于事无补。苹果觉得有必要每年推出一些“新”东西,但你不能把 Mac OS 的开发和 iPhone 硬件的开发混为一谈。[…]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种自我强加的年度更新周期最终会阻碍更深层次的开发——这种开发能够使操作系统像工具一样不断演变。在最近的 Twitter 讨论中,请注意 Léo Natan 的回复,他解释了为什么旧版操作系统本质上比现在的操作系统对用户的敌意更小:

那是因为他们试图让计算这个复杂的概念更容易被大众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现在,你给“设计师”们支付了过高的薪水,他们每年都需要展示“影响力”,所以他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重复的工作。

这种“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发明轮子”的做法令人窒息,在我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操作系统的停滞不前。大约从 Mac OS X 10.7 Lion 开始,Mac OS 增加了一些很酷的功能,但却失去了一些应用程序和服务,某些功能(比如磁盘工具)也被简化了。与此同时,系统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在移动领域,iOS 的起步令人兴奋,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它似乎仍在沿着不断发展的轨迹前进。但在 iPad 方面,人们进行了大量“重新发明轮子”的工作,使其运行方式更像一台传统的电脑,而不是开启设备和操作系统的革命之旅,重新定义平板电脑的体验,从而真正开启一个“后 PC 时代”。

而 Mac OS 的旅程似乎已经结束,它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并在那里屹立多年。它不断构建新事物、进行革新、重新布局等等,但总能保持原样,可以这么说。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 Mac OS 比作一条地铁线路,苹果就好像停止了对它的延伸和新车站的建设。他们一直以来所做的只是例行维护,每年给车站刷一层新漆。这些维护只涉及一些基本和美观的方面,但有时也会为了显示投入了更多精力而进行一些调整,这个过程总是会导致一些莫名其妙且武断的选择,比如移动车站入口、关闭相关设施、降低列车时刻表的可读性、让通往紧急出口的通道更加曲折冗长等等——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

然而,随着苹果旗下所有操作系统和平台的逐年迭代,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Mac OS 并非唯一陷入困境的。衰退正在蔓延。里克,如果你接下来的反对意见是,技术几乎不可能每年都突飞猛进。你不能指望处处都有创新,那么请重读一下上面引用的那段话。

当你强加的时间表和节奏本质上是由市场驱动的,而并不真正反映技术研发时,你就会成为自己制造的牢笼中的囚徒。你的目标和优先事项开始变得越来越狭窄。你的行动自由减少了,因为你不再考虑创造下一个技术突破或创新设备;你只是看着日历,必须在下个学期结束前拿出点东西,同时你还得处理之前赶工造成​​的bug……而这些bug会不断累积在之前的赶工bug之上,如此反复。

这就是我有时说苹果给我的感觉越来越没有方向。他们不是在真正地前进,而是越来越频繁地在原地打转。Apple Park 的形状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

当然,我发表许多长篇批评之后得到的典型反驳是人们要求我提供解决方案,人们问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技术创新。

我不会简单地复制粘贴我五年多前写的一篇文章,而是会重新表述。通过研究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历史的发展,我发现过去几十年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似乎都遵循着一种可以描述为“先有想法和概念,再有技术”的方法。计算机历史上的许多人物都被认为是有远见卓识的人,因为他们对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计算机能够发挥作用的应用、计算机如何改进流程或如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有着清晰的愿景——有时这些愿景非常详细。

有时,没有详细的计划,但直觉和洞见足以指引方向。当一项技术进步(例如微处理器)实现时,它使先前理论化的设计和应用成为现实。想法经过测试、实践、再测试和完善。但没有人满足于现状。人们总是渴望“下一步是什么?”——“这个阶段现在开辟了什么样的机遇和途径?”

我之所以发布 1992 年纪录片系列《改变世界的机器》中对拉里·特斯勒、史蒂夫·乔布斯和艾伦·凯的访谈(上、下)的修订记录,以及 1997 年拉里·特斯勒和克里斯·埃斯皮诺萨在加州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讲座《苹果人机界面的起源》的注释记录,是因为我希望读者能够了解这些人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并意识到科技领域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如今我看到的更像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做法——“先技术,后创意和概念”:人们一心只想着利润驱动的技术进步,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好的想法和用例。即便有一些想法或火花,它们也似乎无可救药地局限于特定领域,或者缺乏想象力地进行迭代,目光短浅地局限于之前的版本或设计。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让它看起来更好、更时尚、更精致?

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我很喜欢韦恩·格雷茨基的一句老话:“我滑向冰球即将到达的地方,而不是它曾经到达的地方。” 在苹果,我们一直努力做到这一点。从一开始,我们就是这样。而且我们永远都会这样做。如果我可以打个比方,我想说,如今很多科技公司似乎更关心滑冰本身,以及继续以盈利的方式击球。

如今,我很少看到思想家、远见卓识者和技术专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下一步是什么?我们接下来该去哪里?我们如何规避这些界面限制?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改变X的运作方式?我们能否创造新的先进方法来实现X,从而真正让事情变得更好? ——等等。你知道,这些都是一般性的问题,范围更广,不局限于单一产品,甚至不局限于同一产品的上一代迭代。也不局限于什么能在最短时间内让他们赚到最多的钱。

如今,制造商和用户都对产品、设备、工具着迷。人们渴望更快的马,科技公司为他们提供了更快的马,并且几乎只专注于如何让下一代马跑得更快。正因如此,如此多的人似乎对“人工智能”的炒作着迷,而科技公司——它们极度缺乏创意,在实际研发方面大多萎缩——却乐于参与其中,并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点。

也许我在这里有点理想主义,但我希望看到更多人对目标的痴迷,对探索做事和实现目标的不同方式的痴迷,对最终目标而非仅仅将其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痴迷。对那些能帮助我们进化而不是让我们变得更笨、更无趣的事情的痴迷。(请去看看,或者重温《机器人总动员》 )。

原文: https://morrick.me/archives/10078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