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消费。
任何事物要变成其他事物,都必须进行能量交换。人类为了移动、说话或思考,必须消耗食物、水和空气。没有任何东西可消耗,就意味着死亡。自从我们自称智人以来,这一直被认为是真理。
然而,我们似乎越来越忽视第三种说法。我们坚信,无论我们消费多少,总有更多可用资源。理想化地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比别人消费更多。歌颂那些有能力消费的人。
这种日益增长的盲目性正将我们逼近最终的后果。我们仿佛生来就拥有消费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食物、水和空气正在枯竭。到了某个时刻,我们低头向下,才意识到:我们脚踏实地,无法无所事事。死亡正在等待着我们。
但如此强大的盲目性并非自然原因。我们一直都知道这种弱点,所以我们确保传播相关意识。它被列为七宗罪之一。四圣谛不提倡它。圣训也批判它。然而,它仍然出现,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出现。它被利用了。
这种盲目有个名字:暴食。它是禁忌,绝不能提及。叫出它的名字,你就会遭到愤怒的回应。“谁敢评判我的消费偏好?”他们回答。“我费尽心思才有这么多的消费能力。我挣得了这笔钱,所以我就这么做。” 的确,他们是对的。他们有钱——有手段——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它,这让他们的选择性变得合理。
矛盾的是,他们之前的生活却大同小异。他们仍然消耗着食物、水和空气,尽管略有不同。然而,某种东西驱使他们追求更美好的事物。即使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感觉良好,内心深处却始终存在着一个只有欲望才能填补的空洞。他们渴望更好的食物、水和空气。当他们得到这些时,那个空洞就会被填满。然而,没过多久,那个空洞又再次出现。
“我有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任何我想消费的东西,无论何时何地。我已经挣得了足够的钱,所以我就这么做。” 的确,他们是对的。他们有自由不使用旧手机,有自由不使用二手衣服,有自由不品尝不完美的食物。如果他们能买得起更好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忍受这些呢?这种盲目性使他们无法正视他们所消耗的食物、水和空气的真实成本。他们的新衣服,用得最多也屈指可数,是由孟加拉国地狱般的童工缝制的。“我已经为社会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当他们也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时,他们的生活会更好。这样他们就能像我一样消费得起。” 他们相信消费的衔尾蛇。每年,他们都会生产更多,消费更多,再生产更多,消费更多。增长永无止境。消费更多是每个政客、每个商人、每个公民的追求。 “我们非常自豪地宣布,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富有成效的第一季度:消费者的消费量比上一季度还要多。”
人们会以课程的形式在网上兜售他们的知识,让你相信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背景中,他们闪亮的新车一览无余。“看看我消费了多少。要想像我一样,你必须拥有永不放弃的渴望。这就是真正的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的区别。”每当他们骄傲地回头看看自己闪亮的新车时,他们身上的空洞就显露出来。
但这种强大的盲目性,就其目前的形式而言,并非一直如此。众所周知,人类对自己的弱点心存戒备,但最近肯定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忘记了这一点。这都是那些消费能力最强的人造成的。他们越来越担心明年可能无法消费更多。社会正从上层注视着他们。他们怎么能不消费更多呢?为什么要限制自己?他们有能力做到,为什么不呢?他们设计了一个完美的计划:把人们的梦想变成遥不可及的东西。总是向他们展示他们可以消费更多。每年都有新东西。每月都有新东西。每天都有新东西。让那些没有能力消费的人感到羞耻——毕竟,这是他们的错。他们应该学会应对。他们的计划是让人们完全意识不到暴食的存在。让他们皈依消费宗教,这似乎与旧宗教兼容。毕竟,他们曲解了这些词,让它们看起来兼容。现在,他们正从上层注视着社会。
人们不知道自己可以拒绝更多,于是不断增加消费。增加收入的机会,往往就是增加消费的机会。他们为拥有这样的机会而自豪,并确保向他人展示。他们成为消费的角色扮演者,挥舞着自己的标志。他们避免食用无趣的食物、水和空气。他们背负着如此多的东西,以至于没有地方存放它们。消费必然增加,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更大的消费空间。这就是消费的衔尾蛇。
人类心中的欲望之洞是永恒的。然而,正是其他人类告诉他们要不断填补这个空洞。正是其他人类向他们灌输这种宗教,使其正常化并鼓励它。然而,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他们所立足的地方——地球,正在反映他们的行为。地球正在慢慢变成地狱,很快一切吞噬都将停止。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吞噬。
确实,暴食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如果忽视暴食,它将会吞噬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