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放慢脚步

Posted on 2025-09-18

文章作者: absurdpirate
前段时间,我开始纳闷,为什么我以前对爱好充满热情,但很快又崩溃了,几个月都没碰过。这种情况在玩《我的世界》时最常见,但在我喜欢的其他游戏中也经常发生。我会进入这种模式,试图最小化/最大化我的游戏进度,尽快打败末影龙,尽快获得所有钻石。天哪,我甚至只挖了5颗钻石,足够买一把镐和一张附魔台,然后等到我挖到时运3后再回去挖钻石。到最后,我已经全副武装,挖了一堆资源(同时听着第二台显示器上的内容),现在我准备好把我的创作追求带到任何地方了——然后我就筋疲力尽了。

也许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你突然灵感迸发,想要重新创作在 YouTube 或 Pinterest 上看到的东西,但创作到一半就筋疲力尽了。或者你开始玩新游戏,不到一个小时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现在你却精疲力竭,一段时间都不想再碰这个游戏了。

为什么?

我认为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思维模式:看到别人怎么玩游戏,就觉得我们也应该这么玩。我们看到这些人玩游戏本质上是为了吸引观众稍纵即逝的注意力。他们当然会精心设计一些玩法,或者尽快通关。这是他们的工作。所以,现在你发现自己养成了在游戏中,或者说在任何媒体上都追求极致高效的坏习惯。

解决办法?放慢速度。

说真的,你没必要在第一天就打败末影龙。你甚至没必要在第一个月就打败它。所以,何必着急呢?

最近我开始玩星露谷物语,为了重现第一次玩时的魔力(在几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我决定放弃在第一年完成社区中心的尝试。事实上,由于新游戏重新混合了社区中心的设置,我基本上不可能在第一年就完成它。你知道吗,这种心态上的微妙变化让我比过去几年走得更远,而现在我才刚刚进入夏天。你看,我没有试图最小化/最大化我在游戏中的每一天所做的事情,而是最大化了每一天的个人乐趣。一旦我完成了游戏中那一天的主要目标,我就用我想做的任何其他事情来填补时间,而不是快速睡觉以迎接第二天。

在其他游戏中,人们很容易陷入“元游戏”(meta)的泥潭,无论它是什么。为了完成某项壮举,无论什么都得追求最好的。这只会让人陷入泥潭。如果你发现自己被拉入最佳装备、最佳路线或其他什么的陷阱,想想你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你真的喜欢玩元游戏吗?还是你只是为了快速跳过游戏的某些方面?我在玩《赛博朋克2077》时,扮演的是一位以《合金装备崛起》中的雷电为原型的机器人忍者。据说,这个角色的构建方式符合“元游戏”(最好的武器、植入物等等),但玩起来真的非常有趣。当我厌倦了像用刀切牛肉一样砍人时,我会选择一件有趣的武器……一把橡胶假阳具,挥动时发出的声音像光剑一样。它绝对不是最好的武器,但用一把振动的约翰逊枪敲打别人的头骨真是太有趣了。如果您要遵循元数据,请让它增强您的乐趣,而不是将其用作拐杖。

我在玩 Minecraft 的时候也经历过同样的转变,我开始慢慢地玩。大概一周后,我才找到第一颗钻石。现在我已经彻底摆脱了“两周 Minecraft 阶段”的困扰。我还有我的大项目,比如建一座大城堡,但我不会再随便放个视频,漫无目的地摆放方块了。那太无聊了,我最终既不喜欢看视频,也不喜欢玩游戏。

如果你发现自己玩游戏时没有背景噪音就无法畅玩,那就麻烦了。我以前总是用第二台显示器(或者如果玩主机游戏,就用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结果总是错过一些游戏内容。只要避开背景噪音,我的游戏乐趣就能增加五倍,因为我完全沉浸在游戏氛围、配乐、对话/配音中。

我也是那种追求成就的人,我会尽力100%投入到我玩的游戏或游戏的某个方面(即使我对这个游戏并不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上古卷轴5:天际》,我最近尝试获得所有成就,但我再次发现自己并非纯粹为了玩游戏而享受游戏,而是享受获得成就带来的多巴胺激增。所以,当这种激增持续太久时,我不可避免地会放弃。如此反复。

这种“必须快速行动”的心态不仅限于游戏,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形式的媒体,我尤其在阅读领域注意到了这一点。

你看过多少次教你如何在一天内读完一本书的视频?或者一些挑战,让你在 Y 天内读完 X 本书?我知道我看过很多。甚至有人开设了这种速读课程。秘诀是什么?他们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那本书。什么?听着,如果你要为一门课程阅读大量内容,或者试图理解一本自助书籍的要点,这可能很好,但如果你正在阅读一本传记或小说,这会严重影响你的阅读乐趣。

我一天能读50到150页书,有时只要不被干扰,或者根据文本密度,几个小时就能读完。我的秘诀是什么?我越投入,自然读得越快。通过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我读得其实很快。我读书不是为了增加“读过的书数”,不过我喜欢记录一年读过的书,以便日后回顾。这听起来有点矛盾,放慢速度反而让我读得更快,理解得更多。

我想我所说的放慢速度的真正意思是:消除任何背景噪音,让自己沉浸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中,停止尝试最小化/最大化,停止遵循元数据(除非元数据支持进一步的享受),并按照自己的节奏享受游戏(即不是你在 YouTube 上看到的其他人的节奏)。

你不必这么极端,但我个人已经卖掉了我的第二台显示器。这迫使我一次只能专注于一项任务。当然,我使用的是 Linux,只需使用热键即可轻松在虚拟桌面之间切换。然而,这种改变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单一任务,从而完成更多工作,或者更享受我正在使用的任何媒体。

正如治疗师所说,“多任务处理并不真实,人们只是快速地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而不是同时执行多项任务)。

所以,或许可以把这当成一个信号,让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小改变。或许会有帮助。如果没有帮助,不妨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让自己的思维重新调整一下。“停下来闻闻玫瑰花香”这句俗语是有原因的。

原文: https://grizzlygazette.bearblog.dev/slow-the-hell-down/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