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拉齐布·肖开始构思一幅描绘失落与美丽的自传式绘画。他当时刚刚逃离家乡克什米尔,前往新德里,后来又迁往伦敦,并就读于中央圣马丁学院。政治动荡促使他离开家乡,并让他永远流亡海外。这段动荡的时期让他更加思念家乡,并需要他勇敢地进行自我重塑。
《失乐园》如同同名的17世纪诗歌般恢弘,是这些经历的巅峰之作。这幅巨作由21块宽达100英尺的画板组成,追溯了艺术家从童年到2015年的四个人生篇章。尽管肖早在1999年就萌生了创作这幅画的想法,但直到2009年他才开始认真创作。如今,这幅寓言式的作品首次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完整展出。
《失乐园》(2009-25)
在一篇关于这幅作品的文章中,肖认为隐喻是这幅画叙事的核心。“在克什米尔,隐喻是人们说话和思考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他说道。“隐喻,而非直接表达,能够以最精准和最深刻的方式传达意义。”
画作从左侧开始,一个坐着的人影对着月亮嚎叫。画面背景设定在肖尔青年时期的喀喇昆仑山脉,反映了艺术家童年时期所怀有的纯真、孤独和内心的平静。向右移动,依次是一只从笼中被释放的鸟儿、一个被凶猛的蛇群捆绑的身影,以及最后一间空无一物的小屋。这幅身着长袍的人物是肖尔与他爱犬的自画像,尽管肖尔指出,他认为这幅画更具普遍性,他写道:
这个故事讲述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地会失去的诸多天堂:童年的天堂,纯真的天堂,兴奋与期待的天堂,以及新奇的天堂。我们失去了归属感的轻松,以及无忧无虑所带来的精神宁静。虽然这些失去是深刻的个人感受,但它们无疑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会承受这样的失去,并以此构建内心世界。
为了以极高的精准度打造出如此耀眼夺目的场景,肖使用注射器和豪猪刺来涂抹汽车工业常用的珐琅彩绘。在石膏上用丙烯勾勒出“一条几乎如同彩色玻璃窗边缘的金色线条”,镶嵌的宝石和其他小块材质则增添了闪耀的深度。
《失乐园》探讨的是流离失所和悲伤等沉重的主题,肖认为美才是其核心。“美并非装饰品,而是必需品。我深信艺术拥有将悲伤转化为意义的力量,它拥有将个人痛苦炼成光辉永恒之物的奇妙特质,”他写道。
《失乐园》将展出至2026年1月19日。更多肖的作品,请访问他的网站和Instagram 。
像这样的故事和艺术家对你来说重要吗?立即成为Colossal 会员,每月只需 7 美元即可支持独立艺术出版。文章《拉齐布·肖的 100 英尺宽自传体画作追溯流亡与自我发现之旅》最初发表于Colossal 。
原文: https://www.thisiscolossal.com/2025/07/raqib-shaw-paradise-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