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我喜欢一起的一件事

Posted on 2025-08-02

《在一起》的整个营销攻势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一种恐惧,自从《野蛮人》的预告片之后,这种恐惧感从未有过。那些预告片暗示我们将在地下室看到一些极其恐怖的东西,我很可能会被吓晕过去;而《在一起》的预告片中不断出现一些肢体恐怖的画面,我担心看到这些画面的延伸会让我整个人在电影院里呕吐。

我之前提过,我唯一一次看电影晕倒,是当助教毫无预兆地把《一条安达鲁狗》扔到一班电影研究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教室里时。视野狭窄,墙壁逼近,各种情况。从那以后,这种感觉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仍然会在遇到恐怖场景,尤其是那种恶心的场景时,担心自己无法理智应对,身体会背叛我。

我不想给 Neon 的营销策略泼冷水,但《在一起》中的身体恐怖确实越来越露骨,但至少对我来说,它从未真正跨越从令人不安的暗示到彻底令人心烦意乱的界限。1 最令人不安的时刻——比如一个执行得非常出色的浴室隔间场景——大多控制在暗示性的程度,而不是过度暴露。至少,直到最后,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所以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我期待的那么夸张,说实话,我也没指望它有多夸张。但最终效果还是不错的。影片中一系列引向最终幕的场景都非常精彩,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是因为电影投入了大量时间让你与角色产生共鸣。他们是一对讨人喜欢、现实主义的夫妻,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非常真实的问题。

当然,他们饰演的情侣之所以可信,是因为他们是艾莉森·布里和她现实生活中的男友戴夫·弗兰科。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令人信服的化学反应,还因为他们擅长恐怖片、浪漫喜剧、肢体喜剧和感情戏,而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很擅长。此外,他们还擅长性感恐怖黑色喜剧,我之前甚至都不知道这种类型。

有这样一个情节,米莉问蒂姆为什么他碰巧带着打火机,这个情节很好地展现了他们关系的深度:即使你们彼此保守秘密,那种令人舒适的熟悉感仍然根深蒂固。

说到可信度,它出色地重现了焦虑症发作或彻底恐慌发作的真实感受,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影片中有多个场景都与焦虑梦境或恐怖噩梦有关,它们之所以成功,并非因为你突然惊讶地发现这是梦,而是因为你知道这是梦,并且和角色一样害怕即将看到的内容。

我最喜欢《在一起》的地方在于它巧妙地呼应了恐怖悬疑电影中最经典的桥段之一:“别开那扇门”。影片中有很多场景,你知道门的另一边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你不想打开它,但你却不得不打开。

这些场景之所以再次引人入胜,是因为模糊性和动机都发生了变化。尽管门后发生的事情几乎毫无悬念,但依然令人毛骨悚然;到了此时,你已经确切地知道门后是谁,并且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你被迫打开门,这并非出于恐怖电影中人物打开不该打开的门的动机。你被迫打开门,是因为你关心门后的人。

而恐惧并不是“我可能会遇到可怕的事情”,而是“他们可能会遇到可怕的事情。”你不忍心去看它,因为去看它就会让它变成现实,但你又不得不去看。

我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它让这些感觉焕然一新,我不再像看恐怖片那样去处理这个场景,而是深入内心,体会到角色所感受到的那种恐惧。我也喜欢它,因为它有一种反常的浪漫。尽管身体恐惧症被明确地比喻为相互依赖,尽管多个朋友告诉这些角色,他们的关系是有害的,因为对方是个累赘,尽管他们担心自己无法逃脱,但人们意识到,早在超自然现象发生之前,他们就已经被困住了。因为他们太爱了,而这不是你能用理智来摆脱的。也许只有我这么想,但我觉得这很甜蜜。

这篇文章的其余部分包含《在一起》的剧透,我将在其中更详细地介绍我最喜欢的片段。

场景始于最后一幕前的最后一晚,两人终于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真实的。一个接一个的完美场景,让这部电影达到了巅峰。

首先是米莉试图强行闯入蒂姆的音乐室。音效如此残酷,如此令人回味,以至于发生的事情毫无悬念(因为我们在蒂姆洗澡时已经看到过类似的场景),但你就是不想看到。于是我们听到一声破碎的声音,看到玻璃上留下一道血痕,对我来说,这是整部电影中最令人心碎的画面。

然后是他们在餐桌上的对话,她仍然无法接受现实,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而那幅画面再次让这一切显得格外特别:一滴血原本笔直地流向蒂姆,但在蒂姆站起身绕过桌子追上她时,它却突然改变了方向。

接下来是精彩的桥段,也就是走廊里那场疯狂的戏。到了这一幕,我们已经有点习惯看到他身体承受的折磨了,所以只能想象门外米莉的遭遇。我们看到蒂姆的特写镜头,骨头像《美国狼人在伦敦》里那样断裂爆裂,他被拖着穿过走廊,然后米莉的身体不自然地弯曲扭曲着。

在如此激烈的氛围中,他们的反应既像恐怖片里的人物,又像一对相恋多年的情侣。她尖叫着“为什么会这样?”,同时显然她终于不再否认,并暗中承认他一直以来都是对的。他们相当聪明,所以想到了安定药,蒂姆指出“现在他们叫它安定了”。在骨头断裂和皮肤融合的同时,他们疯狂地吞咽着药丸,并把它们从地上舔掉或吸掉。我一直期待整部电影都能达到这种极致的疯狂程度(虽然浴室隔间的性爱场景也相当不错)。

最后,是预告片中她用毫不含糊的机械锯将两人分开的那一幕。我喜欢这一幕的原因是,它的基调与预告片中我预想的截然不同。我们看到米莉意志坚定,做好了随时割断自己生命的准备,无论看起来多么剧烈和痛苦。但实际场景展现的却是一对情侣,即使他们正在做一些可怕的事情,他们仍然深爱着彼此,仍然保持着一种随意的熟悉感。(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幕是为了营造紧张气氛而做的,因为实际动作并没有特别露骨。至少,我能透过手指遮住眼睛看到的部分是这样的。)

接下来是一段简短的、没有对话的场景,两人事后坐在地板上吃东西。他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她,她默默地告诉他,她已经拿到了一个三明治。

这整个片段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也是整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最后一幕相对来说,相当标准的恐怖电影桥段:它解释了一些或许无需解释的内容,并将“相互依赖”的隐喻推向了唯一合乎逻辑的结论。

但正因为之前的种种,它最终不仅仅是一部黑色幽默式的讽刺作品。它蕴含着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让朋友们的警告显得微不足道。他们俩都不可能轻易离开,因为他们太爱彼此了。这不算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也并不令人沮丧。

或者至少,它留给你自己去解读。我觉得最后一个镜头就像《阴阳魔界》里那种傻乎乎的刺痛感,而不是对为了一段感情牺牲自我身份的真挚愤世嫉俗的谴责。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是那种经常谈论“我们”在做什么而不是“我在”在做什么的人,所以也许你从《在一起》中得到的,正是你为它付出的。

我认为关键在于结尾播放的《二合一》。没错,对于一个本应滑稽恐怖的场景来说,这首曲子显然是落点,但在当时却意义非凡。米莉的朋友称蒂姆是个废物,因为这是他们在恋爱初期蒂姆为她做的一件特别的事,而她提到了这首歌。你可以看出这位朋友认为这很“正常”,因为她认为这只是恋爱初期的伤感,并问蒂姆最近为她做了什么。而米莉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其他场景却让人觉得这位朋友似乎没抓住重点。在之前的一幕里,米莉已经欣然承认他们俩只是“普通人”。“爱的语言”以及持续关注伴侣最近为你做了什么也同样重要。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浪漫的理念:真爱源于多年的共同经历。这种随意的熟悉感源于对彼此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与他们生活在一起。那些让你感到特别的特别时刻,即使在别人看来可能平淡无奇。

我们从之前与邻居的对话中看出了他们关系的紧张,他们怀疑自己的关系已经变成了互相指责对方不足的借口。“你成就了我”和“你完美地补充了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我并非暗示最后一幕会让你向伴侣失去自我。但它确实将最后一幕框定为一个最终的浪漫姿态,他们之所以陷入相互依赖,并非因为他们不够完整,无法独立生存,而是因为他们都选择为了对方牺牲自己。

1 但话说回来,我不再是一个极易受影响和受保护的大一新生了。

原文: https://spectrecollie.com/2025/08/01/one-thing-i-like-about-together/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