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带着宝丽来 660 重拾摄影

Posted on 2025-10-08

这不是什么最新科技产品,也不是哪款刚下线的相机。不,这只是我生日时淘到的一台1981年的宝丽来Sun 660相机。

我为什么放弃摄影

几年前,我放弃了摄影,厌倦了随之而来的一切:拖着设备到处走,无休止的技术摆弄,后期制作,整理和归档数千张照片……整个数码程序完全扼杀了我拍摄时的乐趣。
然后我看到了新款宝丽来Flip相机的广告,那种即时满足感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只需按下按钮,照片就能在眼前显影……当然,这需要几分钟,但它仍然是模拟的、有形的。

购买:20瑞士法郎即可恢复魔法

在挥霍一把买新款(Flip)之前,我心想:为什么不先试试旧款呢?在二手网站上很容易找到。就这样,我以大约20瑞士法郎的价格买到了这台宝丽来Sun 660。

这张照片是一张自拍照片,我身穿亮黄色T恤,手里拿着一台老式宝丽来Sun 660自动对焦即时成像相机。我留着胡须,头顶戴着墨镜,站在湛蓝的天空下,郁郁葱葱的常绿灌木丛前。这张照片捕捉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时刻,记录了拍摄老式宝丽来照片的相机,在明亮的自然户外光线下拍摄。

体验:再次体验 Lomography

这台相机让我回想起二十年前,那时我痴迷于Lomography 相机和那些拍出的照​​片虽不完美却魅力十足的古怪相机。而这台宝丽来相机让我再次发现了这一点:照片有时很暗(实际上经常很暗),技术上谈不上完美,但却蕴含着赋予它们灵魂的真实感。
相机的魅力在于它拥抱不完美。每一张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瑕疵也正是它最美的一面。

这张复古宝丽来风景照片展现了宁静的山间湖泊,周围环绕着险峻的山峰和耸立的岩石。多云的天空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前景是风化的岩石。照片呈现出即时胶片摄影特有的褪色色调和白色边框。这张宝丽来照片饱和度极高,曝光过度,以暖红色和橙色为主色调。照片看似展现的是山峦或岩层,但漏光和色彩偏移严重,营造出一种抽象、梦幻般的质感,典型的老化或热损即显胶片的质感。

让人们微笑

这款相机的一大优点是它能让人笑逐颜开。每个人都会笑,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用它拍照,这真是个优点。

宝丽来合影,六位好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户外摆姿势。五位女士身着夏装,戴着墨镜,站在后排,一位身穿浅紫色衬衫,戴着墨镜的男士坐在前排。自然光线和经典的即影即有美感,让这张照片呈现出一种温暖怀旧的氛围。这张宝丽来快照捕捉了一位在草地上倒立的人。人物的剪影映衬着阴云密布的天空,身着深色衣服,双腿呈V字形伸展。前景中可见野草和小花,并以复古即时摄影特有的柔和、低调的色彩捕捉。

成为优势的“缺陷”:价格

说实话:每张照片几乎要2瑞士法郎,每张照片都有价格标签。但这真的算缺点吗?这种经济限制迫使你思考,花时间构图,问问自己这个瞬间是否真的值得捕捉。那种强迫性地拍摄20张同一事物的照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里,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意义非凡。
它迫使你在拍摄前思考,而不是拍摄后。

给我的孩子们的一个教训

我最喜欢把这台相机给我的孩子们看,他们已经习惯了数码相机带来的即时满足感。用宝丽来相机,你得等15到20分钟才能把照片冲洗出来。如果你想分享,得先扫描。但最重要的是,你手里拿着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可以触摸和感受的,不需要屏幕。
这种不同的摄影方式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不那么紧密但更有形的世界,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可以说这让他们着迷。

判决

宝丽来 Sun 660 让我重新爱上了摄影,它让我重拾了沉思和珍贵的一面。它能以一种美好的方式放慢脚步,让你细细品味每一刻,留下那些虽不完美却令人难忘的回忆。

原文: http://alienlebarge.ch/articles/back-into-photography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il Dash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