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小米 13 Ultra 配备四个徕卡调校相机

Posted on 2023-04-18

在去年通过12S Ultra推出首款“1 英寸”移动摄像头传感器后,小米又推出了一款外观熟悉但进行了一些重大升级的继任者。新的小米 13 Ultra不是三个而是四个后置徕卡摄像头,23 毫米 OIS(光学图像稳定)主摄像头使用相同的“1 英寸”50 兆像素索尼 IMX989 传感器,但现在具有可变光圈以在 f/ 1.9 和 f/4.0 用于不同的艺术拍摄。

其余三个摄像头做超广角(12mm、f/1.8、122 度 FOV)、潜望式 5 倍变焦(120mm、f/3.0、OIS)和新的 3.2 倍变焦(75mm、f/1.8、OIS)以获得锐利具有更多散景的人像。这些都使用了新的 50 兆像素 1/2.51 英寸 IMX858 传感器,该传感器声称可提供与其 1 英寸同类产品相同的降噪、全像素聚焦和 DOL-HDR 性能。如果属实,这将确保所有四个摄像头的图像质量更加一致,这在以前对智能手机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手机的另一侧,打孔自拍相机保持在 32 兆像素。

40aa1ca0-dddb-11ed-8fdf-c0faeeb7965c

与最近的旗舰手机一样,小米 13 至尊纪念版搭载高通骁龙 8 Gen 2 处理器、最高 16GB LPDDR5X RAM 和最高 1TB UFS 4.0 存储也就不足为奇了。该设备还支持传输速度高达 5Gbps 的 USB 3.2——比 12S Ultra 快 10 倍——以及高达 4K 60Hz 的 DisplayPort 视频输出。稍大的 5,000mAh 电池配有 90W 充电器,可在 35 分钟内充满 100% 的电量。当您不着急时,您还可以将它与小米的 50W 无线充电器一起使用。但是,如果你真的没电了,新的“休眠模式”显然可以将最后 1% 的电池延长到 60 分钟的待机时间或 12 分钟的通话时间,这要归功于小米自己的 P2 和 G1 协处理器。

虽然 AMOLED 显示屏仍为 6.73 英寸宽,分辨率为 3,200 x 1,440,但这次它是由 CSOT(TCL 子公司)提供的新 LTPO 面板。据推测,这得益于新的 C7 发光材料,该材料具有更精确的 12 位色深、2,600 尼特的峰值亮度(或在高亮度模式下高达 1,300 尼特)、更好的视角和更低的功耗。您也可以获得 Dolby Vision 支持。

小米13至尊纪念版

小米

与其前身一样,小米 13 至尊纪念版具有 IP68 防尘防水等级。除了金属一体成型机身外,该设备还包含具有抗菌和抗紫外线性能的第二代纳米技术材料。在内部,它吹捧了一个新的环形蒸汽冷却室,它使用多个液体通道来散热,据称比传统设计快三倍。这主要是为了让手机在拍摄 4K 视频时保持凉爽。

该公司还实施了双翼蜂窝天线模块,显然可以将所有频段的信号接收提升 58%。作为奖励,对称的天线布局应该减少手的干扰,而且还有一个新的专用 5G 天线,显然可以将 n78 频段的信号提升 100%。

小米13至尊纪念版专业摄影套装

小米

小米 13 至尊纪念版已在中国开始预购,12GB RAM 和 256GB 存储型号的起价为 5,999 元(约合 870 美元),16GB RAM 和 1TB 存储型号的售价为 7,299 元(约合 1,060 美元)。颜色方面,您可以选择橄榄绿、黑色和白色。额外支付 799 元(120 美元),您可以获得“小米 13 Ultra 专业摄影套件” ,其中包括一个相机手柄附件(带有物理快门按钮)和一个特殊的手机壳 – 一个可以让您安装随附的 67 毫米滤镜环的手机壳适配器和镜头盖。

Engadget 了解到小米 13 至尊纪念版将在某个时候进入国际市场(遗憾的是白色版本除外),敬请期待。

本文最初出现在 Engadget 上,网址为 https://ift.tt/fEJjRTN

原文: https://www.engadget.com/xiaomis-13-ultra-features-four-leica-tuned-cameras-132616095.html?src=rss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