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错过的关系近乎荒诞。我们把它变成了一种行为艺术。我们记录下所有我们没有做的、没有得到的、没有成为的。仿佛缺席是一种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有意义的东西。
最残酷的玩笑在于,错过本身并非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其作为武器,对抗自身的人生体验。我们站在齐脚踝深的河水中,却拒绝注意水流,因为上游某处或许有瀑布。我们成了自身脱水状态的测量员。
我看着人们浏览着他们未曾拥有的生活,积累着自身不完整的证据。他们未做的投资,未加入的创业公司,未创办的新闻通讯,未实现的职业转型,以及原本可能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把存在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无谓的漫游,每一次滑动都像是对当下的一次谋杀。
但没有人愿意承认:你此刻拥有的一切,或许一直都是完美的。并非因为它客观上是最好的,而是因为它选择了你。在此刻。它选择了你,带着你独特的渴望,你追求的方式,以及你接受它的能力。
错失神话假设在别处存在着正确的人生——一个平行的版本,在那里你做出更好的选择,积累更有意义的经验,在可能性的迷宫中找到最佳路径。这是伪装成渴望的奇幻思维。它相信人生是一场选择题考试,你必须选出正确的答案。
如果错失并非优化失败,而是人性的本能呢?如果我们无法拥有一切,恰恰是让一切变得重要的根本原因呢?稀缺性并非总是意义的敌人——它恰恰是赋予意义的条件。
彻底消化你的选择,而不是在真正做出选择之前把它们当作开胃菜,这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满足感。当你不再为了米其林评审员的虚幻认可而牺牲你的人生时,一些东西就会发生改变。你正在吃的饭菜变成了真正的食物,而不是一顿完整大餐的占位符。你正在做的工作变成了参与,而不是为更有意义的工作做准备。
我们为了追求理论上更优越的经验而抛弃自身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这不仅低效,更是一种自我抛弃。每当你因为现实生活与你心中对应该发生的事情的想象不符而拒绝它时,你就是在告诉自己,你的现实生活不值得你参与。
在一个痴迷于优化的文化中,你能做的最彻底的事情就是完全掌控自己的选择。活在当下,而不是去别的地方。做现在,而不是追求更好的。满足于现状,而不是总是追求更多。
这不是顺从,而是反抗。它拒绝将你的人生视为草稿,拒绝为即将到来的真正目标做准备。它坚持认为,此刻——这个不完美、不完整、彻头彻尾平凡的时刻——值得你全心投入。
错过是不可避免的。你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去过所有的地方,拥有所有那些从远处看来重要的经历。但对错过的恐惧会吞噬你实际拥有的每一份经历,让你的生活变成一张情绪板,上面写满了你因分心而无法享受的事物。
另一种选择不是停止渴望,也不是满足于更少。另一种选择是让满足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当你拥有真实的东西时,要留意,不要再回头张望。要相信你的渴望会引导你找到你需要的东西,但前提是你必须足够投入,才能充分品尝它。
问问自己:
- 您上次选择存在感而不是定位是什么时候?不是因为它是最佳的,而是因为它是您的?
- 如果您停止执行您的选择并开始履行它们,会发生什么情况?
- 您太忙而想真正得到什么?
- 如果你对更多东西的渴望,其实只是对“足够”的巧妙逃避,那又会怎样?如果你追逐的东西,其实是逃避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又会怎样?
如果就是这样呢?
这不是失败——而是邀请。
如果这个未经打磨、未经验证的生活就是你想要过的生活,那该怎么办?
未优化。未升级。仅供居住。
如果您所需要的东西不是隐藏在未来的某个地方,而是等待在这里——在您一直视为一次演习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中,那该怎么办?
你的人生并非一种策略,并非一场需要优化的表现,也不是一场有正确答案的考试。它是一种体验,就在此时此刻,无论你面前发生什么,都值得你关注,正因为它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