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技术突破总会激发中国的挑战者、追随者和机会主义者。轮到 ChatGPT 来激发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的想象力了。在微信上,ChatGPT 的“趋势指数”(一个关键字在社交网络上的受欢迎程度的指标)在过去 30 天内上涨了 155 倍。观看 OpenAI 强大的语言模型如何激发该国科技巨头、初创公司和普通民众的极大兴趣,这很有趣,尤其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了解两个超级大国之间 AI 竞赛状态的视角。
与许多其他主要的西方互联网平台不同,ChatGPT 网站在中国尚未被屏蔽。但是加载速度慢,而且用户不能用中国电话号码注册,这给使用增加了额外的障碍。
正如我们之前所写,出于从语言到政治的各种原因,中国希望拥有自己的智能自然语言系统。创建本土 ChatGPT 的重担不可避免地落在了该国的科技巨头身上。在推出Stable Diffusion 风格的艺术生成器之后,百度最近宣布它一直在开发 Ernie 机器人,该机器人计划于 3 月推出。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随后透露,其对 ChatGPT 的响应正在进行内部测试。就在我撰写本文时,微信的母公司和视频游戏巨头腾讯表示,它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
百度和阿里巴巴的股票在发布聊天机器人后短暂飙升。但人们知道,当投资者开始聚集在远未能够开发强大语言模型的小型 AI 厂商周围时,泡沫正在形成。中国音频转文本服务提供商 iFlytek 的股价今年上涨了 17%,尽管其产品线中没有 ChatGPT 类产品。
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也在借助人工智能的狂热。上周,许多 ChatGPT 仿冒品开始出现在微信上,向用户收取发送提示的费用。社交网络似乎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撰写本文时,它从其搜索结果中隐藏了带有误导性名称的企业帐户(想想 Facebook 页面),其中包含“ChatGPT”,大概是为了保护用户免受这些可疑模仿者的侵害。
出于好奇,我测试了一个名为“ChatGPT”的帐户。不幸的是,我不得不花 4.5 美元问了 20 多个问题,但我得到它来思考它是谁。综上所述,这个盗版的 ChatGPT“与 OpenAI 无关;它的开发商是“一家名为 Cofoundry Limited 的英国公司”;它的创始人是一个看似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白人名字的列表; ChatGPT “由 GPT-2 Technology Ltd. 开发”。
这个盗版的 ChatGPT 似乎对它的身份有点困惑——英国人,由 GPT-2 Technology Ltd 开发,不使用 OpenAI 技术,创始人似乎是 AI 生成的白人名字。 (是的,我花了 4.5 美元问了 20 多个问题。) https://t.co/iJLzC0HIKS pic.twitter.com/A0pocKzXlL
– Rita Liao (@ritacyliao) 2023 年 2 月 6 日
不出所料,ChatGPT 的仿制品不会回答任何在中国被认为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内容。它确实以令人满意的流利度进行了交谈,这表明它可能使用了 OpenAI API 并添加了一个审查层。
一些狂热者使用 OpenAI 的动机与金钱收益的联系不太明显。一位开发人员制作了一个工具,可以将聊天记录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要点,当一个人醒来发现微信上有 100 条未读的群消息时,它会派上用场。
我们之前写道,审查制度可能是中国自然语言系统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果百度和阿里巴巴只在微博、百度和微信数据上训练他们的模型,这些数据有审查制度,他们的机器人就会知道什么是禁区。但据报道,百度从防火墙内外收集数据,这是中国精心设计的审查机制。
这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有更多的英语源数据,例如学术研究。百度深度学习科学家的工作就是确保其聊天机器人具有审查意识。 Ernie Bot 及其本地竞争对手是否足够机敏地发现用于规避审查的不断变化的双关语和表情符号?
国家控制不仅决定了人工智能应用的规则,也决定了有多少资源用于某些类型的人工智能研究。 AI 投资者 Nathan Benaich 和 Ian Hogarth 在2022 年 AI 状况报告中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该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在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上迅速赶上美国,但其人工智能研究更倾向于与监控相关的任务,如“自主、物体检测、跟踪、场景理解、动作和说话人识别”。 ”
展望未来,像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资源丰富的科技巨头无疑是最接近为中国创造一个有能力的 ChatGPT 等价物的。从长远来看,随着美国切断供应,中国是否有能力获得用于训练大型 AI 模型的先进芯片组仍存在疑问。
我们也不要忘记小冰,它是微软中国曾经大肆宣传的聊天机器人,于 2020 年分拆出来,专注于“本地化创新”。当时,小冰表示将继续从微软获得技术许可。如果该协议保持不变,是否意味着小冰有可能获得 GPT 功能,因为微软与 OpenAI 关系密切?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牵强,但绝对值得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跨越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