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Voronoi应用程序上查看此可视化效果。
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日渐减弱
本文最初发布在我们的Voronoi 应用程序上。iOS 或Android用户可以免费下载该应用程序,探索更多来自可靠来源的数据驱动图表。
关键要点
- 中国的贸易占GDP的比率在2006年达到64%的峰值,但到2024年已降至37.2%,为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 这一下降反映出中国国内经济增速快于对外贸易增速,其中消费和服务业引领着这一增长。
- 这一转变代表着从出口导向型增长向国内驱动型经济模式的根本转变。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极大地促进了工厂产量和出口,使贸易份额在2006年达到峰值。
外资大量涌入,跨国供应链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当时,中国近三分之二的经济活动与跨境贸易息息相关。
如上图所示,由“我们的数据世界”网站(Our World in Data )绘制,2006年的峰值代表着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顶峰。在这一阶段,中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组装,然后再出口。
从“世界工厂”到消费驱动型巨头
下表显示了这一上升和随后的下降。
年 | 中国 – 贸易占GDP的百分比 |
---|---|
1960 | 6.3 |
1965 | 5.9 |
1970 | 4.8 |
1975 | 10.0 |
1980 | 21.6 |
1985 | 20.7 |
1990 | 24.3 |
1995 | 34.3 |
2000 | 39.4 |
2005 | 62.2 |
2010 | 50.7 |
2015 | 39.5 |
2020 | 34.8 |
2023 | 37.3 |
中国贸易份额为何下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多种因素降低了中国的贸易强度:
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和居民消费增速超过出口,稀释了贸易在GDP中的比重。中国经济绝对值大幅增长,而贸易增长则较为温和。
政策再平衡:北京近年来推出的“双循环”战略明确鼓励企业在服务国际市场的同时服务国内市场,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地缘政治摩擦:美国自2018年开始征收的关税、技术限制以及全球对供应链多元化的推动,抑制了出口势头并促使贸易重组。
工资上涨和产业升级:随着中国向价值链上游移动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成本较低的邻国。
结构性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已变得更加以服务业和消费驱动,这些行业的贸易密集度本质上低于制造业。
展望未来
中国的贸易占 GDP 的比率从 2006 年的 64% 的峰值下降到 2016 年至 2024 年期间的平均 33%。即使在目前约 37% 的水平下,贸易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高于美国(约 30%),但远低于德国(约 80%)等贸易依赖型经济体或较小的出口导向型国家。
中国贸易开放的轨迹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国内市场开发和消费增长的成功
- 全球需求模式和国际贸易关系
- 中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 中国在高科技产业价值链提升方面的进展
- 区域贸易一体化,特别是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倡议
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经济从一个发展中的制造业中心向一个更加平衡、拥有巨大国内需求的经济体的成熟,标志着过去二十年来全球经济最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之一。
原文: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cp/charted-trades-diminishing-role-in-chinas-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