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可视化:美国汽车召回 40 年

Posted on 2023-03-02

可视化:美国 40 年的汽车召回

2023 年 2 月初,本田对大约 8,200 辆配备臭名昭著的高田安全气囊的旧车发出“请勿驾驶”警告。

从 2002 年到 2015 年,包括宝马和丰田在内的 19 家不同的汽车制造商安装了这些有缺陷的安全气囊,它们在展开时可能会爆炸,并导致了多起悲惨事故。他们的召回影响了 6700 万个安全气囊(包括上述本田的车辆),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安全召回事件。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美国有超过 22,000 辆汽车被召回。

在这篇互动文章中, Chimdi Nwosu使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来可视化过去 40 年的汽车召回类型、召回次数最多的公司、召回次数最多的组件,以及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对人的影响。

打破美国汽车召回

召回无论是影响特定的汽车零部件、设备,还是整车,都会影响数百万汽车用户的生活。

合并后,这些数字呈指数级增长。在过去 40 年中,仅美国就发生了 22,651 起召回事件,影响了超过 10 亿人。

召回类型 美国召回次数(1983-2022 年) 受影响的人
全部的 22,651 1,080.84M
车辆 19,686 776.42M
设备 2,303 207.51M
胎 442 3653万
汽车座椅 220 6039万

在此期间,这些人中近 72% 受到近 20,000 次车辆召回的影响,而约 19% 受到超过 2,000 次设备召回的影响。相比之下,442 起轮胎召回和 220 起儿童座椅召回影响明显较小,但总计仍有 9690 万人。

虽然对许多人来说是不便,但召回这些有缺陷的汽车零件可以避免更多的不幸事件发生,如果不加以检查可能会发生这些事故。

次要和主要召回

历史上最大的召回事件之一发生在 2014 年,当时通用汽车——四十年来召回总数最高的制造商——召回了数百万辆汽车,包括 2005-2007 雪佛兰 Cobalt、2007 庞蒂亚克 G5 和 2006-2007 雪佛兰 HHR,在其他人中。

秩 顶级制造商
召回
美国召回次数(1983-2022 年)
1个 通用汽车 1,237
2个 福特 1,056
3个 克莱斯勒 909
4个 森林河 480
5个 戴姆勒卡车 474
6个 宝马 463
7 大众汽车 435
8个 奔驰 378
9 本田 377
10 蓝鸟 359

此次召回的原因是点火开关有故障,导致车辆的发动机在行驶时关闭,导致包括安全气囊在内的安全系统失效。这一故障导致数百人死亡。

然而,并非所有召回都如此严重。例如,宝马去年 12 月仅召回了四辆汽车,原因是驾驶员靠背上的四个螺栓中有一个未正确连接。

同样,在 2020 年,福特因门闩故障召回了部分车辆。虽然这次召回给超过 200 万用户带来了不便,但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太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更安全的未来?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汽车召回的数量急剧上升。因为有汽车安全标准。

虽然召回可能暗示将您的汽车带出去兜风所涉及的风险,但它们也表明制造商对其有缺陷的商品负责,并且影响到道路上的一小部分车辆。

为提高汽车安全性,NHTSA 在 2022 年提出了新车评估计划,为车辆用户提供每辆新车的安全评级。这个五星级安全评级程序对车辆的安全特性、耐撞性和抗侧翻性进行评级。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现在也加入进来,我们需要随时了解车辆安全,以确保我们的车辆、我们的街道和我们自己在未来的安全。

形象化的帖子:美国汽车召回 40 年首先出现在Visual Capitalist上。

原文: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cp/visualized-40-years-of-u-s-automobile-recalls/?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visualized-40-years-of-u-s-automobile-recalls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ostly metrics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