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生活在一个严重分裂的社会:60%的人强烈认同A群体,而另外40%的人强烈认同B群体。虽然你显然属于A群体,但你确信这种分裂是有害的: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属于AB群体,情况会好得多。你追求的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同一支队伍的。 实现这种凝聚力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人之常情,就是大声宣扬凝聚力的价值。但仔细想想,这可能适得其反。当B组成员听到你的话时,他们会把“凝聚力”理解为“放弃自我认同,屈服于A组统治”的委婉说法。这实在太诱人了。而当A组成员注意到B组的顽固不化时,他们可能会想:“我们向B组伸出了凝聚力的橄榄枝,他们却对我们吐口水。典型。”宣扬凝聚力非但不能将A组和B组凝聚成一个整体,反而会进一步分裂他们。 替代方案是什么?很简单。与其鼓吹凝聚力,不如主动联系B组。单方面地向他们表示尊重。单方面地向他们表示友好。一开始他们会不信任,但凝聚力并非一日之功。如果尊重和友好都失败了,那就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人生没有绝对的把握,但人类天生就是互惠的。如果你执拗地要求和一个人握手,他最终很可能会回手。一旦有足够多的人走上这条单方面尊重和友好的道路,差异就会消失,凝聚力就会悄然取而代之。 一个感觉良好的“如此而已”的故事?我想并非如此。想想2016年的美国政坛。我们基本上和一两年前一样,但鼓吹凝聚力的人士却获得了新的声望。发生了什么?美国公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裂。凝聚力主义的主题吓坏了外来群体,他们理所当然地感到了威胁。他们也激怒了内部群体,他们理所当然地感到了被唾弃。这在特朗普运动中显而易见,但宣扬“包容”的社会正义进步人士也表现出同样的势头。“我们要求包容”让外来者感到威胁,让内部者感到被唾弃——这让他们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推特上#BlackLivesMatter和#AllLivesMatter这两个标签之间正在上演一场大战。如果任何一方真心想促进团结,他们应该交换标签。温和派和保守派会用#BlackLivesMatter与非裔美国人和进步派接触。非裔美国人和进步派会用#AllLivesMatter与温和派和保守派接触。为什么这不会发生?我会把这件事外包给罗宾·汉森。 总结:提升凝聚力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要空谈凝聚力。提升凝聚力的第二条规则是:不要空谈凝聚力。如果你真心想建立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就要为团队牺牲。放下愤怒,放下骄傲,向群体外的人表达单方面的尊重和友谊。故事结束。 附言:下周,如果我的选举赌注有任何结果,我会发布帖子。否则,我会把这些话留到11月中旬,等选举气氛冷却下来的时候再说。 该文章最先出现在Econlib上。
© 2025布莱恩·卡普兰 |
凝聚力的分裂性
假设你生活在一个严重分裂的社会:60%的人强烈认同A群体,而另外40%的人强烈认同B群体。虽然你显然属于A群体,但你确信这种分裂是有害的: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属于AB群体,情况会好得多。你追求的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同一支队伍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