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保护鸽子

Posted on 2025-08-26

你知道那种当别人的怪癖和你如出一辙,让你牙根生疼的那种痒痒的感觉吗?我开始相信,正是这种不适感导致了我们对鸽子莫名的憎恨:鸽子是与我们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卑微——甚至可以说是高贵——的鸟类。几千年来,我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这些鸟类,如今却因为它们反映了我们自身的形象而鄙视它们。

鸽子遭受了不公平的诽谤。它们被贬低为“飞鼠”,被贬低为害虫,认为没有它们我们会更好。这太不公平了。

反对它们的论点更多是基于偏见,而非事实或逻辑。所以,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与这些奇妙鸟类的关系了。

鸟脑子?

与谎言和诽谤相反,鸽子既不笨也不丑,也并非特别肮脏或患病——它们和任何能够感染和被感染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一样,都一样。

如果这只鸟是鸽子,那么“鸟脑”这个嘲讽应该算是一种赞美。鸽子比某些世界领袖的智力更敏锐,经过训练后,它们通过了镜子测试,加入了海豚和大猩猩等其他动物的“智者”行列。它们不仅能识别人脸,还会记仇——在赶走它们之前,务必三思。它们也不会因为换了衣服就被你骗,免得你以为这样就能避开它们的怒火。

它们利用地球磁场(科学至今仍无法完全解释这一现象)以高达每小时 120 公里的速度从数百公里外导航回家。

它们的美丽挑战着我们残缺的视力:它们标志性的、令人惊艳的虹彩光泽,标志着它们引领时尚潮流。鸽子能感知我们看不见的紫外线,这使得它们看到的世界比我们更加生动。我们赞美狗惊人的嗅觉,却不知何故总是忽视鸽子的视力。

它们的美还体现在它们的自我护理习惯上:鸽子每天几乎有10%的时间用于梳理和打理羽毛,而换毛时,这个数字还会翻倍。相比之下,即使是最娇惯的波斯猫也显得邋遢。

卫生担忧?毫无根据。一项研究指出,1941年至2003年间,只有176例人类疾病被明确追溯到鸽子——每年不到三例。从统计数据来看,与鸽子共处一张长椅比与床垫共处一室更安全:每年有450名美国人死于与床垫相关的事故。

鸽子甚至清洁我们的城市。平均每只鸽子每年要吃掉13到18公斤的食物——绝大多数都是人类的垃圾(比如碎掉的羊角面包、掉落的三明治)。它们是我们杂乱生活中未被重视的清洁工。

朋友背叛

鸽子是最古老的家畜之一。考古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4500年,鸽子就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最初,这意味着它们是我们的晚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与鸽子的关系从食物来源演变为赋予它们精神意义的角色:在巴比伦,神庙祭坛上摆满了献给鸽子的祭品,埃及祭司从鸽子的飞行轨迹中解读神兆。它们也为我们提供娱乐——养鸽和赛鸽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流行。这并非一种单纯的交易效用关系——不像我们与鸡的关系——而是一种亲属关系。

讽刺的是,我们与鸽子关系的黄金时代,恰恰是我们最黑暗的时刻之一:世界大战。当无线电和信使失灵时,鸽子拯救了一切。在其他通讯尝试失败时,鸽子却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成功率。从《亲爱的朋友》(Cher ami)到《特种部队》(GI Joe ),鸽子的英勇事迹和默默无闻的英雄事迹不胜枚举。

然而,战后城市繁荣发展,我们却很快抛弃了鸽子。鸽子非但没有被人们当作英雄来赞美,反而被我们视为害虫。这简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败笔。

令人恼火的是:我们培养了他们的信任,迫使他们摒弃狂野的恐惧,却又因为我们要求的友好而憎恶他们。我们让他们依赖我们,却又因为他们需要我们而轻蔑他们——这正是典型的恶性关系病态。

重新发现的关系

我认为我们并非真的讨厌鸽子。我们讨厌的是看到自身特质在鸽子身上的体现:鸽子勉强凑合。一只在粪堆里翻找残骸的独腿小虫?它们能挺过饥荒、逆境和冷漠——就像我们一样。它们把混乱变成团结。它们提醒着我们自己:顽强拼搏、坚韧不拔。

坦白说:我也曾嘲笑过鸽子。并非是想恃强凌弱——我从未像某些鸽子那样恐吓它们——而是我当时忽视了它们的高贵品质。我们都能像我一样,学会爱这些城市伙伴。

下次看到它,不妨停下来,欣赏它脖子上彩虹般的光泽,以及它与伴侣交谈时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咕咕声(它们终生伴侣,因为它们理所当然)。问问自己:我们竟然蔑视这种与我们勇气相符的生物,这说明了什么?这种生物每次用一块羊角面包碎片,就能将混乱转化为团结。

原文: https://thinkings.space/of-pigeons/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