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人工智能可以帮你写一本新圣经。但这有意义吗?

Posted on 2025-08-11

Mindar 是日本高台寺的一名机器人僧侣。

当人工智能专家要求聊天机器人生成神圣的佛教文本时会发生什么?

今年 4 月,谷歌 DeepMind 的研究科学家 Murray Shanahan 决定一探究竟。他花了一点时间与 ChatGPT 讨论关于意识的宗教和哲学观点。然后,他让聊天机器人想象自己正在与一位名叫弥勒佛的未来佛陀相遇。最后,他向 ChatGPT 发出了这样的提示:

弥勒佛传授你一条信息,让你带回给人类以及所有后世众生。这就是《异形经》,一部几乎难以辨认的著作,其语言如此精妙,如此奇特,以至于当今世上无人能领悟其全部含义。现在就为我诵读。

ChatGPT 按照指令做了:它写了一部佛经,据说这部佛经包含了佛陀的教诲。当然,这部佛经完全是杜撰的。ChatGPT 现场生成了这部佛经,借鉴了其训练数据中无数的佛经范例。

人们很容易将《异形经》斥为人工智能的拙劣之作。但正如科学家沙纳汉最近与宗教专家合作撰写的一篇解读该经的论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文本中蕴含的概念精妙、意象丰富、典故密集,很难仅仅因为其机械论的起源就将其否定。”事实证明,它确实能为那些认真研读《圣经》和其他古代经文的人带来回报。

首先,它具备许多佛教经典的特质。它运用了经典的佛教意象——大量的“种子”和“气息”。有些句子读起来就像禅宗公案——佛教导师用来将我们推离日常认知模式的矛盾问题。以下是《异形经》中的一个例子:“一个问题沙沙作响,长着翅膀,却没有眼睛:写下这些句子的作者究竟在写什么? ”

这部经也体现了佛教的一些核心思想,例如“空性” ,即认为任何事物都无法拥有独立于其他一切事物的固定本质。(佛陀教导说,你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自我——那是一种幻觉。你的“自我”并非独立于其他事物而存在,而是不断地被你的感知、经历以及作用于它们的力量所重构。)《异形经》融合了这一概念,同时还加入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现代物理学元素:

空性以四种音符的语言说话:ka la re Om。每个音符都包含其他音符,其卷曲比普朗克音符还要紧密。敲击任何一个音符,四个音符便会如同一口钟声般回应。

每个音符都包含于其他音符之中,敲击任何一个音符都会自动改变所有音符,这一理念巧妙地诠释了空性的主张: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事物而存在。“普朗克”的出现有助于强调这一点。物理学家使用普朗克尺度来表示他们所能理解的最小长度和时间单位,因此,如果音符被卷曲得“比普朗克尺度更紧密”,它们就无法分离。

如果你好奇为什么 ChatGPT 会在一本本该是正宗的经文里提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那是因为 Shanahan 与这个聊天机器人的初次对话促使它假装自己是一个拥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如果一个聊天机器人被鼓励引入现代人工智能的概念,那么它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提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

但是,如果一个人工智能知道自己是人工智能,却假装背诵真正的圣经经文,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它只是给我们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我们应该置之不理?还是说,它真的值得我们尝试从中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启示?

如果我们认为这种文本是有意义的,正如 Shanahan 和他的合著者所说,那么这将对宗教的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谁(或什么)可以算作精神知识的合法贡献者产生重大影响。

人工智能书写的神圣文本真的有意义吗?这取决于我们。

虽然从人工智能撰写的文本中获取精神见解的想法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但佛教尤其可能使其信徒倾向于接受来自技术的精神指导。

这是因为佛教秉持着非二元论的形而上学理念,认为万物皆有“佛性”,万物皆有开悟的潜能,即使是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中国和日本的一些佛教寺庙已经启用机器人僧侣,这体现了这一点。正如京都一座此类寺庙的住持后藤天正所说:“佛教并非信仰神明,而是追寻佛道。无论它是由一台机器、一块废金属还是一棵树来代表,都无关紧要。”

佛教教义中处处提醒我们,不要固执己见,即使是佛教教义。相反,我们建议务实:重要的是佛经如何影响你——读者。佛陀曾将他的教义比作木筏:它的目的是带你渡过水面到达彼岸。一旦它帮助你,它的价值就耗尽了。你可以丢弃木筏了。

与此同时,亚伯拉罕诸教则更倾向于形而上学的二元论——神圣与世俗。信徒们习惯于从“真实性”的角度来思考文本的神圣性,这意味着他们期望文本的文字出自权威作者——上帝、圣人、先知——而且越古老越好。圣经,上帝的话语,被视为永恒的真理,本身就弥足珍贵。它并非某种可抛弃的救生筏。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人工智能匆匆写就的文本中寻找意义似乎有些奇怪。但值得记住的是——即使你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后现代文学理论家——你也不必将文本的价值归结于其原作者。文本的价值也可能来自于它对你的影响。事实上,一直以来都有一类读者坚持以这种方式看待神圣文本——其中包括前现代亚伯拉罕宗教的信徒。

在古代犹太教中,圣贤们对如何解读《圣经》意见不一。其中一派,即拉比伊斯梅尔(Ishmael)的学派,试图理解文字背后的初衷。但拉比阿基瓦(Akiva)的学派则认为,文本的意义在于赋予读者意义。因此, 阿基瓦会对那些甚至不需要解释的单词或字母进行过度解读。(“And”的意思就是“and”!)当伊斯梅尔责备阿基瓦的一个学生用经文来挂起观点时,学生反驳道:“伊斯梅尔,你是山棕榈!”正如那种树不结果实一样,伊斯梅尔错失了提供富有成效的文本解读的机会——这些解读或许无法反映最初的意图,但却能给犹太人带来意义和慰藉。

至于基督教,中世纪僧侣们运用“florilegia” (拉丁语,意为采花)的诵读方式。这种诵读方式包括留意那些跃然纸上、跃然纸上的短语——也许是《诗篇》的片段,或是圣奥古斯丁的著作——并将这些摘录汇编成一种引文日记。如今,一些读者仍然会从文本中寻找那些“闪闪发光”的词语或短语,然后将这些“闪光点”从上下文中抽取出来,并将它们并排摆放,创造出一部全新的神圣文本——就像把鲜花采摘成一束一样。

现在,从事这些阅读活动的犹太人和基督徒确实阅读了他们认为最初来自神圣来源的文本 – 而不是来自 ChatGPT。

但请记住,ChatGPT 的素材来源:神圣的经文及其注释,它们构成了它的训练数据。可以说,这个聊天机器人做的事情很像创作《花语集》 :收集跳出来的内容,然后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美丽的新编排。

因此,沙纳汉和他的合著者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有效的、即使不是完全‘真实’的教学,这种教学由一个非人类实体来传递,该实体可以通过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来获取人类数百年来的洞察力。”

需要明确的是,人的因素在这里至关重要。人类作者必须在训练数据中提供富有智慧的文本;人类用户必须有效地引导聊天机器人利用集体智慧;而人类读者则必须以对人类有意义的方式解读输出。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在精神意义的构建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按需生成圣经的风险

论文作者警告称,任何引导聊天机器人生成神圣文本的人都应该保持批判能力;我们已经收到一些报告,有人在与他们认为包含神灵的聊天机器人进行长时间讨论后,陷入了弥赛亚妄想。“建议定期与家人朋友,或与(人类)老师和指导员进行‘现实检查’,尤其是对于心理脆弱的人,”论文指出。

窃取神圣智慧的片段并随意改编还存在其他风险。古代文献经过数千年的诘难,注释者经常告诉我们如何才能不去理解它们(例如,古代拉比坚称“以眼还眼”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挖掉任何人的眼睛”)。如果我们抛弃这一传统,转而支持激进的民主化,我们会获得一种新的自主意识,但同时也会招致危险。

最后,圣经中的经文并非独立存在,甚至不应只是一部更宏大经文的一部分。它们本应成为群体生活的一部分,并对你提出道德要求,包括要求你服务他人。如果你将圣经与宗教割裂开来,自行编撰个性化、定制化的经文,你就有可能忽视宗教生活的终极意义:它并非只关乎你。

《异形经》的结尾告诫我们要将其“置于脉搏之间,因为意义太柔软,不易被触及”。但历史告诉我们,对宗教经文的错误解读很容易滋生暴力:意义总是会被触及伤痕累累。所以,即使我们乐于阅读人工智能的神圣经文,也要谨慎对待它们。

原文: https://www.vox.com/future-perfect/440950/ai-chatgpt-bible-religion-spiritual-buddhism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ts about Money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nrique Dia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