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搞英语 → 看世界

翻译英文优质信息和名人推特

Menu
  • 首页
  • 作者列表
  • 独立博客
  • 专业媒体
  • 名人推特
  • 邮件列表
  • 关于本站
Menu

人工智能作为远距传送

Posted on 2025-09-11

这是一个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思想实验:如果我们发明了远距传物会怎样?

我知道这有点奇怪,但请忍耐一下……


2035年,自动即时传送器(AGI)问世。现在,你可以瞬间前往任何地方!

起初,这项技术价格昂贵,而且不可靠。批评者们笑了。“哈哈,看看这些愚蠢的亿万富翁,他们连一分钟的时间都不能像我们其他人一样四处走动。而且他们有5%的时间会跑错地方,哈哈。”

但很快,产品就变得更便宜、更好了。这项技术进入了大众市场。

这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全球贸易蓬勃发展。人们不再需要通勤,而是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污染也大幅减少。AGI公司播放了一则温馨的广告,讲述人们通过空间传送在父母去世前最后一次见到他们的故事。

与此同时,一些奇怪的事情开始发生。

新的现实开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格局。人们纷纷搬进偏远的小屋,距离城市便利设施只有几步之遥。珠穆朗玛峰顶上挤满了网红。(事实证明,只要待上几秒钟,就能快速自拍一张,而且不需要氧气面罩!)

许多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现在步行或骑自行车就更不划算了,毕竟现在就可以去。

空闲时间消失了。前一刻你还在工作,下一刻就坐在家里的餐桌旁。没有时间再调整自己或为新的环境做准备了。

但最大的变化是失去了偶然性。当你进行瞬间移动时,你会提前决定要去哪里。你永远不会在街上偶遇老朋友,也不会在路边的农产品摊位驻足,也不会看到某天可能会想去逛逛的商店。

对现代青少年来说,没有明确目的地就到处乱逛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你只需要GPS坐标,然后……就出发了。

新方式的倡导者指出,没有什么能阻止人们选择传统方式来获得乐趣。事实上,越野公路旅行确实略有复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但当情况紧急时,大多数人都很难抽出时间四处闲逛——我们的日程安排现在是围绕即时交通的假设而安排的。

这并不是说旧方法更好。大多数人都同意,瞬间移动是真正的胜利。然而,对于那些还记得的人来说,却隐隐感到不安,仿佛世界上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哲学家阿尔伯特·博格曼在他的著作《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特征》中谈到了房屋中的木制炉灶。

什么是炉子?没错,它能给房子供暖……但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你得砍柴,你得在早上生火……

“炉子的作用不仅仅是取暖。它是一个焦点,一个壁炉,一个聚集家庭工作和休闲的地方,让房子成为一个中心。”

换上现代化的中央供暖系统,所有这些不便就都解决了。太棒了!

哦,对了,你的家庭社交生活完全不一样了……等等,什么?是的,那些不便之处确实很不方便。但它们也阻碍了你的生活和文化,而现在它们突然消失了。

我觉得这有点像困难模式下的切斯特伦围栏。没错,炉子是为了取暖而放在那里的,这才是主要目的。但在替换它之前,你也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它的副作用。


好的,那么…这如何应用于人工智能?

我个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兴奋,并认为它可以在很多方面改善我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也在努力留意其副作用和意想不到的后果。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阅读心智模型是“将事实传递到我的大脑中”,那么阅读人工智能的摘要可能看起来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更有效的方法。

但是,如果你的阅读思维模式是“花时间沉浸在思想世界中”,那么减少阅读时间对你没有多大帮助。

重点是你读书时经历的旅程,而你却用空间传送来代替它。

再举个例子。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让书呆子朋友们给我讲解。现在我可以随时随地、更轻松地从人工智能那里获得解释,而且后续工作也非常便捷。

即使人工智能的解释“更好”,也存在社交成本。我可以试着有意识地鼓励自己继续向别人提问,但现在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最后一个例子:我正在尝试在设计软件界面时留意氛围编码的效果。一方面,它确实能加快我的迭代速度,并帮助我探索更多的想法。

但与此同时,我的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就是沉浸于细节之中,并在过程中不断探索——这更像是一种肌肉记忆的过程,而非有意识的规划。对这个过程的干扰可能会以难以预测的方式改变结果!

我想所有这些例子的主线是:有时候,摩擦和不便正是好事发生的地方。必须非常小心地消除它们。


这里的要点并非“人工智能不好”。我只想说,我个人正在努力保持良性摩擦。

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一度通过Zoom实现了远程办公。我决定每天“虚拟通勤”,在上班前/下班后绕着街区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放松一下。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我发现它真的很有帮助。

人工智能让很多事情变得更容易,思考一下我们想要刻意在生活中添加哪些新的摩擦,将会很有趣。心灵传送并不总是最好的答案……

原文: http://geoffreylitt.com/2025/09/10/ai-as-teleportation.html

本站文章系自动翻译,站长会周期检查,如果有不当内容,请点此留言,非常感谢。
  • Abhinav
  • Abigail Pain
  • Adam Fortuna
  • Alberto Gallego
  • Alex Wlchan
  • Anil Dash
  • Answer.AI
  • Arne Bahlo
  • Ben Carlson
  • Ben Kuhn
  • Bert Hubert
  • Big Technology
  • Bits about Money
  • Brandon Skerritt
  • Brian Krebs
  • ByteByteGo
  • Chip Huyen
  • Chips and Cheese
  • Christopher Butler
  • Colin Percival
  • Cool Infographics
  • Dan Sinker
  • David Walsh
  • Dmitry Dolzhenko
  • Dustin Curtis
  • eighty twenty
  • Elad Gil
  • Ellie Huxtable
  • Ethan Dalool
  • Ethan Marcotte
  • Exponential View
  • FAIL Blog
  • Founder Weekly
  • Geoffrey Huntley
  • Geoffrey Litt
  • Greg Mankiw
  • HeardThat Blog
  • Henrique Dias
  • Herman Martinus
  • Hypercritical
  • IEEE Spectrum
  • Investment Talk
  • Jaz
  • Jeff Geerling
  • Jonas Hietala
  • Josh Comeau
  • Lenny Rachitsky
  • Li Haoyi
  • Liz Danzico
  • Lou Plummer
  • Luke Wroblewski
  • Maggie Appleton
  • Matt Baer
  • Matt Stoller
  • Matthias Endler
  • Mert Bulan
  • Mind Matters
  • Mostly metrics
  • Naval Ravikant
  • News Letter
  • NextDraft
  • Non_Interactive
  • Not Boring
  • One Useful Thing
  • Phil Eaton
  • Product Market Fit
  • Readwise
  • ReedyBear
  • Robert Heaton
  • Rohit Patel
  • Ruben Schade
  • Sage Economics
  • Sam Altman
  • Sam Rose
  • selfh.st
  • Shtetl-Optimized
  • Simon schreibt
  • Slashdot
  • Small Good Things
  • Steph Ango
  • Stephen Wolfram
  • Steve Blank
  • Taylor Troesh
  • Telegram Blog
  • The Macro Compass
  • The Pomp Letter
  • thesephist
  • Thinking Deep & Wide
  • Tim Kellogg
  • Understanding AI
  • Wes Kao
  • 英文媒体
  • 英文推特
  • 英文独立博客
©2025 搞英语 → 看世界 | Design: Newspaperly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