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识别技术在中国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使用,既因其便利性而受到赞誉,也因隐私问题而遭到强烈反对。这种广泛的采用也推动了人工智能巨头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等专注于该领域的公司估值呈指数级增长。
现在,随着北京加大力度为该技术的使用建立更明确的界限,该行业正面临一些潜在的重大变化。此举是在实施近年来针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主要技术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的。
周二,中国最高互联网监管机构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AC)公布了一系列旨在规范面部识别应用的拟议措施。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和私营部门,从超市用于验证支付的面部扫描到机场登机口的身份验证程序——后者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各地都越来越普遍。
批评者对隐私和面部识别使用的偏见表示担忧。他们抱怨说,一些住宅区将面部扫描作为进入建筑物的唯一方式。人们还担心算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特别是在识别少数族裔面孔方面,这可能导致不公正地针对某些群体。
拟议的措施似乎为个人提供了更多在特定情况下选择不使用面部识别的权利,但它们也有局限性。
根据草案,面部识别的使用应限于“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需要个人批准或书面同意。
这些规则强调在使用面部识别的公共区域需要有清晰的标牌。禁止酒店、机场、博物馆等场所以“经营业务”、“加强服务”等理由强制个人接受面部扫描。此外,面部识别不应作为进入建筑物的唯一手段。
收集14岁以下个人的面部生物特征数据,必须取得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同意。
组织和个人将因使用该技术而承担更高的运营成本。拥有超过 10,000 人面部数据的实体必须在 CAC 当地分支机构注册。该文件需要解释收集此类数据的目的以及数据保护计划。除非得到个人授权,禁止收藏者保留原始分辨率的面部图像。
拟议的措施如果得到有效执行,将有可能增强迄今为止监管相对宽松的行业内的安全性,并降低数据处理不当的风险。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多起重大生物识别数据泄露事件,危及数百万人的敏感信息。
该国还因部署面部识别系统来识别人的种族(尤其是维吾尔族)而受到批评。但这不会随着新规则而改变。根据拟议措施,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基于种族、民族、宗教、健康、社会阶层或其他敏感信息创建个人资料,除非出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等原因认为有必要。安全。
该提案正在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时间为9月7日。